“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开题报告
(2016-11-19 20:14:37)分类: 2016年海门市微课题 |
“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开题报告
海门市海南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缘由
1.课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力求做到“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由此可见,“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是有序列要求的,既要有阶段性的训练目标,又要考虑到写作训练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由各个阶段目标构成,彼此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在实施过程中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朱作仁指出:“作文训练应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过程。研究并建立作文训练的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过的:“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要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
2.研究缘由
笔者从2002年毕业走入语文教学岗位以来,通过多年的教学及观察发现:整个初中的写作教学训练毫无序列可言。很多学校在集体备课制定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着重关注作文题目的选择,很少涉及学期写作教学目标,更缺少对整个初中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规划。因此导致很多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随意选择作文题目,也不管这个作文题目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个中考作文题目经常在初一、初二甚至初三都“走俏”的情形。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半壁江山,而现今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写作文存在心理恐慌、内容空泛、语言贫乏和结构混乱等问题;教师教作文存在训练目标盲目化、内容随意化、指导简单化、批改程式化和评讲大众化的问题。这种无序的作文教学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写作教学。而重视写作教学必须从改变当今作文教学无序状态入手。
确实,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是有序列要求的,既要有阶段性的训练目标,又要考虑到写作训练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由各个阶段目标构成,彼此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在实施过程中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高中的作文教材已经对训练序列做了相关方面的探讨,并用合理的形式将其明确,为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一个规范和标准。初中写作教学也应该进行尝试,力求改变如今的教学现状,使得作文教学能够沿着科学有序的方向迈出坚实的脚步,从而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与进步。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在国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教师对初中作文训练序列化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提出许多有益的看法。
梁启超针对当时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的现状,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这本论著里提出了作文教学要有一定的序列主张,首开作文教学序列研究之先河。1980年7月下旬,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大连市成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书面发言中明确指出“花它两三年的工夫给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建立起一个周密的体系来。”陈望道、朱作仁、张志公等众多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要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
就国外而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一到十年级的学生设计了500道作文题目。这些作文设计题的安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幼稚到成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由浅显到纵深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作文题设计尽可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同步。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期观察、调查和思考,提出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读写训练和认识事物方面应该掌握的12种能力,从观察作文入手,逐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日本作文教学极力推行一种以“文体训练为中心”的“作品主义”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十分强调序列性,从日记、书信、笔记到记事文、说明文,再到议论文和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按“记录-描写-记叙-议论”的序列安排。
关于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的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依据一线教学工作的一些心得和实际,提出了许多看法。但笔者对他们的作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各种作文教学的训练序列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少作文训练体系仅仅满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具体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感性总结,缺少理论提升和理论依据,或者理论依据不够,因此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做法缺少普遍意义。有的训练体系虽然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有明显的理论失误或盲区。有的训练体系中的作文教学理论和作文教学实践是互相脱离,甚至互相敌视的。笔者尝试突破这些局限,从作文科学序列的特征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作文本质发展的要求,依托最近发展区理论、“螺旋式课程”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系统控制论原理等,联系语文教学的客观实际及教材的编排,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分阶段作文训练内容与方法,建立一个较为完整完善的分阶段作文训练序列,指导学生按序列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题理论支持
(一)系统控制论原理
奥地利结构学家贝塔朗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运用完整性、集中化、等级结构等概念提出了系统论。系统控制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的属性不仅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属性,而且取决于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1] 根据这一理论,在建构初中作文教学训练序列时,笔者把该序列看成一个系统,遵循作文教学的内部规律,注重作文教学的全程性、序列性和实效性。系统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来进行自身的调节活动,以克服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达到一定目标的科学。根据这一特征,在建构这个序列时,从宏观上进行三大控制:一是定序控制,由入格到破格;二为定向控制,每阶段培训某一方面的能力;三为定度控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把握好训练重点和训练量。[2] 通过这些控制,以期达到初中作文教学的总目标。
(二)“螺旋式课程”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螺旋式课程”理论。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宽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布鲁纳认为,要掌握并有效地加以运用自然科学、数学的基本观念和文学的基本课题,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通过反复学习,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加以运用,不断地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因此针对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写作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理想的作文训练序列,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每一阶段应安排不同的训练重点。在整体作文训练中,能够就某一作文专题,在不同阶段采用螺旋式反复与渐进的方式进行作文训练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形成以写作文体为经,以方法技巧为纬的作文序列。
2.通过“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逐步明晰初中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并使各个阶段目标彼此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3.通过“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使写作对象逐步发展细化,同时结合阅读教学,在范例引导下,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研究内容:
1.初中写作常见文体研究。
2.初中常见写作技巧研究。
(5)正面侧面结合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起草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
(1)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2)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将其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
(3)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进行评价。
3.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7月——2017年9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关于“初中作文训练序列研究”的相关专著,进行整理归类;通过搜集知网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调查研究法:为了解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针对学生和教师设计了《初中学生作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和《初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对海门市海南中学全校2100多名学生和32名语文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从中分析出本课题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同时为本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行动研究法:对当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探索教师行为的转化策略。通过对学情的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通过对语文课堂双边活动的研究,探寻出科学合理的初中作文训练序列研究策略。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是实践研究,它来源于实践,又要为实践服务。所以,要积累大量的教学个案,并从中发现问题展开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根据14年来一线课堂的积累以及平时听课、评课所得,笔者将在课题中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案例,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纸上谈兵,从而使得本课题能够贴近教学实际,反应教学问题,落地生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要以此指导初中作文教学序列训练的教学实践,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经验总结法:收集并整理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案例,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价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实施模式,从而实现其对语文教学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开题报告
(2)学生习作若干
(3)论文: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
(4)“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课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