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邱金卷铭》寻根戈氏
标签:
戈氏河间戈氏戈氏族谱二候祠《莱邱铭》 |
从《莱邱金卷铭》寻根戈氏
《莱邱金卷铭》又名《羊丘铭》、《莱丘铭》、《东莱山铭》,全篇共169字,其中正文144字,尾书22字,铭名3字,全文为岣嵝文,传说是南宋任伯雨从山东莱州市城东大基山(古称东莱山)道士谷的摩崖石刻上拓得。
相传公元前二千年,夏帝大禹亲封同姓族人姒邰之子旻灌、旻鄩为过国、戈国君王,守疆防貊。灌在今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建都立国,鄩在戈邑(今河南太康、杞县之间)建立戈国。后寒浞夺取了夏政权,令长子浇(nao)和次子豷(yi)分别攻打过、戈二诸侯国,戈国先破,旻鄩引败军逃往过国,过国再失,旻灌、旻鄩逃到东莱山中,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杀。旻灌的儿子过睪和旻鄩的儿子戈岿埋葬了君主,记下墓穴位置,在石崖上刻下“过灌戈鄩、二侯遗烬”八个字,四十年后,夏帝姒少康复国,过睪和戈岿回到东莱山,重修过灌、戈鄩的坟墓,建造“二侯祠”。现莱州市大基山古迹遗址上有重修的二侯祠、过戈二国君墓等。
传说《莱丘铭》即为东莱山过、戈二侯墓旁的摩崖石刻铭文,因年代久远,石刻已不复存在。当时逃亡的过、戈氏族人,为躲避寒浞追杀,分别改换姓氏任、夏、姒、柯、殷、龙、郭、国、葛、施、相、倪、尼、刘等,后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于祖谱,尊东莱山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共尊姒邰为祖,并在刺血亭中刻铭立碑,以示宗氏之传。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任伯雨携儿孙拜谒祖陵,将东莱山摩崖石刻拓在纸上,保存《莱丘铭》于《过、戈氏宗谱》之内,《莱丘铭》得以流传。
东莱山道士谷南端的过、戈二侯祠,在莱州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宋朝绍兴初年有过两次重修记载。流传于江浙一带戈氏家族的《过、戈氏宗谱》中,尊姒邰为始祖,二世旻灌、旻鄩,三世过睪、戈岿,至明洪武年间传至83世,现流传下来的《莱丘铭》即源于此谱。景州戈氏家谱资料中,附录着来自浙江嘉兴老家的《过、戈氏宗谱》,河间府戈氏家谱中,详细附录了《莱邱金卷铭》、戈增符撰文《莱邱铭墓合说》,文中甚至提到戈氏各衍派以是否存有《莱邱金卷铭》而定是否为戈氏家族真传。广德是戈氏迁徙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也有着丰厚的文化记载,《广德戈氏基陵志》中有“史称夏禹,丁巳会诸侯于塗山,乃封旻灌于关内高平为过国,封旻鄩于滇南澄江为戈国,遂以国为姓”之说,对当时戈国的位置说法不同。但这些记载都印证了戈氏“以国为姓”的历史,印证了旻灌、旻鄩二侯祠的传说。
《莱邱铭》记述的这段历史故事梗概与相关历史资料是吻合的,但关于《莱邱铭》出自摩崖石刻的说法,也有学者对文字文风的应用年代、人物年代次序和称谓等提出质疑,疑为后人(明代)所作。《过、戈氏宗谱》虽然广为流传,但其记载的早期世系内容简单、粗略,夏商周基本断代,大禹时代至至明洪武时间跨越3400年,按平均百年四代,应该有130多代,《过、戈氏宗谱》83代显然不对,但古谱中汉代以后的人物记载应该是有出处的,对戈氏追宗溯源是有参考意义的。
公元前的文字记载本来就很少,历史久远,有出入是难免的,《莱丘铭》为何人所作我们无法考证。但《莱丘铭》记载的历史故事梗概是真实的,对于戈氏最初以国为姓,禹王之后,姒邰为祖,戈鄩封国,戈岿复国,建造二侯祠的说法代代相传,是有历史依据的。只是后来戈氏在大江南北一次次迁徙,支系脉络不再清淅,各地戈氏聚居点只能以始迁祖为断,自立家谱。“禹之后,以国为姓,望出临海”是很多戈氏家族对远古家史最简单的记载。河间戈氏源于苏州吴县、景州戈氏源于浙江嘉兴,云南保山戈氏源于泰州,常州武进戈氏源于无锡。按各地家谱的文献记载和《莱邱铭》、《过、戈氏宗谱》等信息记录,江浙一带的戈氏应为同根同源。
以下是河间府《戈氏族谱》记载的《莱邱金卷铭》和相关撰文。
《莱邱金卷铭》
粤维神禹,封建厥国,简我过戈,外屏蛮貊,宠以龙章,永钦无斁。降而少康,奸羿獝狂,迁蔑夏鼎,煽孽流殃,祸潜脔碟,脍醢儿尝。浞承炽厉,篡封浇豷,蹂躏我疆,虔刘我裔,猰貐馋吞,祥麟喘避。籍有同封,飂叔豢龙,挚都任氏,讬姓附宗,垂矜喋喋,頫眷隆隆。睪岿綦苦,虑湮鼻祖,筑碣莱邱,镂铭铁府,两仪护灵,百神卫土。此非寻冤,志实绳先,堪舆不毁,寒亭无愆,宗源复整,金卷开函。
夏帝相乙亥岁仲冬东曜日
孤孩睪、岿吁祷刺血书铭
http://s13/mw690/00689q9kzy7kQqasqn27c&690
《莱丘铭》译意:神圣的大禹,封建过国、戈国,选拔我二世祖旻灌、旻鄩兄弟二人为两国国君,对外防御貊人,禹王宠信我国君,给以龙旗仪仗荣耀,君臣情谊长久不衰。奸诈的后羿攻进都城,帝后从墙洞爬出逃回娘家,生下少康。后羿大肆煽动反夏,惑乱人心,祸害朝野,烹食儿婴,做尽坏事。寒浞接续后羿,篡夺了夏政权后,更加穷凶极恶,令长子浇灭过国,令次子豷灭戈国,恶兽食人饮血,祥麟奔逃远避。过、戈太子被迫逃命,借助同受禹王分封的飂国叔安君太子豢龙救助,逃到这个国的都城,投靠了任姓家族,并归附任姓。任姓对我十分怜悯,深情厚意,多方照顾。睪、岿苦难深重,考虑到始祖可能被埋没无闻,便在东莱山筑起碑碣,镂刻铭文,两次建造护卫陵墓的建筑,祈祷百神佑护国土。筑冤墓并非为记住仇恨,实际是为了记住历史。祖先陵寝不毁坏,暴寒亭不倒,祖宗源流得以恢复,封国金券可以世代开示后人。
《莱邱古墓》
戈增符
莱邱,在莱州之莱山,今有悬崖篆书“过灌戈鄩、二侯遗烬”八字,前有暴寒亭、刺血亭,由悬崖直入十余里,乃是墓所及斟侯亭,其中碑铭具在,第金券藏于窀帘耳。
睪、岿二侯返葵莱邱,犹是灌、鄩旧域也。远山苍翠,古木萧森,悬崖十数丈,幽道十数里,郁郁丛丛,善哉,真可谓戈氏之佳城也。夫既潜淙越国,附姓于挚都矣,又何得返葵于斯乎?说者谓,前则有定远公寻其迹,后则有良玉公得其真,彼二公者固已亲见之矣。然目睹者深以为信而耳,闻者传以为疑。吾恐后人之疑而又疑也,今且录而并存之,亦欲经前人之疑稍释后人之疑焉已耳。
星阶(戈增符)谨志
《莱邱铭墓合说》
戈增符
莱邱铭卷不知创自何时,成自谁手,伪讬睪、岿二侯刺血书铭,挚都匿迹,任姓附宗,此皆荒唐无稽之谈,不足信也。吾家谱首芥舟公录《史记》夏禹本记赞,以为剖圭分封,以国为姓,即为戈姓受姓之始。至于南谱所叙,千百年以上之世系,无传无考,又何能循其名以求其实乎?故芥舟公力驳其非,不敢妄录附会不经之说是也。然前既驳之,而今复录其卷铭者,非泥古也,非志异也,亦欲存之以垂戒耳,使后之作者知鉴。南谱之失不敢妄事攀援,庶不至如李唐之独祖李耳,徒遗作后世之笑柄焉可也。
昨录莱邱金卷铭与莱邱古墓图,俱系浙江南谱所载。文远公谱序有云,今我戈氏外省持谱取证者纷然,皆无莱邱卷铭。仅以赵统发源,间有明兴开绪,便与世谱相畸,未即强收附缀。凡谱牒不载卷金者,即非嫡剖元圭,故表之册端,以为订宗真赝者鉴。
景州良玉公谱序有云,嗣而南北,宦游必由东鲁,又假道于莱,以探故迹,仅从莱邱岑莽处仰视,悬崖上有苔封,篆迹模糊,高不能辨,率役攀空而上,摹仿古书,识为“灌、鄩冥台灵道”字也。并求卷铭俱无,喻其处者,迨后滥充。
鲁臬司委吏仍寻故道,以穷遗迹,更入悬崖数里,有石室,额曰“暴寒亭”,四围古树,苍藤蓊萨,蔽蕯如晦,内有铭碑,委仆于薜蔓纠绊中举之力不能移,亦第肖挝其卷文,悉是商前篆书,背云:“莱邱卷铭”,兹乃始得其真矣,即文远公序与良玉公序观之,则莱邱之铭与莱邱之墓似皆有真迹也。
然彼所序,仅浙江之世谱也,景州之谱系出浙江,故能南北合辙矣。而吾始祖自苏州来京初,未尝携苏州谱来以取证,不知苏州之世谱亦叙此铭与墓否,如苏州谱未尝载此,而吾献谱亦不必遵此,兹乃兼收而并录之者,殆非籍此以证吾家姓氏之真赝,而特欲后世之有志承先者,籍此以游姑苏,以访莱邱,以证此卷铭之真赝焉耳。
光绪壬寅(1902年)夏六月初伏日 星阶(戈增符)谨志
http://s10/mw690/00689q9kzy7kQqdEXu989&690
http://s13/mw690/00689q9kzy7kQqeUEtSbc&690
http://s14/mw690/00689q9kzy7kQqgkL0xfd&690
http://s16/mw690/00689q9kzy7kQqhDNi7bf&690
http://s4/mw690/00689q9kzy7kQqkNdEn73&690
http://s8/mw690/00689q9kzy7kQqlp13107&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