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览五大道开始于发现下图中的小楼,图片中黑色标牌上方的浅色小标牌是我穿了很多年的职业装本地日资品牌(已经营三十年的女装品牌),小楼的一层是它新更换的办公地点,那天中午因为找它的临时标牌,看到这块黑色大理石牌子,离开时在小楼的对面仔细看了看,很别致的小楼,当时就想应该好好看看五大道上挂有同样牌子的建筑,这几年因为特殊的工作需要,办公地点紧邻五大道,由此开始,一改间断的午间逛附近商场、购物为在五大道散步,重庆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已记不清楚走了多少趟,庆王府、原伪满洲国领事馆等五大道的标志性建筑也观赏过多次,而每次都会发现其不同的建筑细节。那些弥漫着贵族气息的小洋楼,它们用建筑的语言书写了近代天津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在远离喧嚣的街道上,一辆辆略带古色而华丽的观光马车驶过,满载着游人,伴着讲解员的解说词和哒哒的马蹄声,从清末一路驶向民国,那一幢幢西式小楼,珍藏着历史故事;一条条林荫小路流淌着岁月时光,漫步五大道,仿佛穿行于时光走廊。偶尔清晨步行上班,行人稀少的重庆道,各式西洋小楼映照在朝阳下,宁静中蕴含了历史的醇厚;当西下斜阳照耀在安静的睦南道,街景显得更加深邃和幽静。
河北路与洛阳道交口
因被各式小洋楼的别致所吸引随手拍了些照片;间断整理归纳这些照片,或许正是这些照片的缘故,或许想让一张张西洋建筑的照片不仅仅只作为留存而萌生写作的想法,将照片配以小洋楼主人的人物简介、建筑设计风格及历史变迁资料,这样的作品,既能欣赏到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又能更多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历史,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着手整理编辑照片,同时在不同的网站查找相关资料,力求详实。2014年6月我的办公地点迁至五大道中心区域,午间散步时看到了更多的名人旧居,随着发现和拍照随时添加进来,因此这篇作品的素材比最初写作时丰富很多,整理和写作耗时将近半年。
文中全部照片的累计拍摄时间超过22个月,包含了春、夏、秋、冬的五大道景色。早春时节,走在五大道,看到钻出各式古典小院围墙的树枝吐出新芽和嫩绿的小叶;阳光明媚的春天,蓝天白云,西洋建筑的简单装饰色彩更加分明,旧宅或大或小的庭院里透出深深浅浅的绿色,丁香花更是清新怡人,有白色的还有紫色的,芳香四溢,偶尔有喇叭花开在其中;桃花盛开,红色、粉色的桃花点缀着建筑上精致的雕饰和精美的廊柱,给西式建筑赋予诗情画意,别样风情驱散沉闷的心绪。初夏时节,漫步在绿树掩映的睦南道,在旧居的小院,第一次看到开得那么茂密的藤萝,一片深浅不一的紫色垂挂在枝干,这会是近百年前房子的女主人,她的园丁播种的吗?不得而知;盛夏,小洋楼隐于街道两侧高高的大树后面,显得雍容、端庄和醒目,庭院里草木繁盛,花朵绚烂,红的鲜艳,黄的灿烂,白的无暇,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正在盛开,这景象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小雨过后在五大道散步,感受湿润的静谧和悠然;之后便是秋风秋叶的时节,漫步五大道,脚踏随风飘落的树叶,听着秋叶落下时莎莎的声音,感受秋风拂面时丝丝的凉意,还能看到道路两旁金黄的树叶和越上围墙的红红的爬山虎,那红红的叶子点缀在西洋小楼,别样秋色;更有冬日的踏雪。因此,这篇作品的内容无法像通常的旅行游记那样按时间排序,近于按建筑所在道路排序,同时作了分类,写作过程中发现个别照片拍得不好,又特意去补拍一张,马场道的几座建筑是特意去拍的,可以说最初的随意演变为后期认真的刻意,让作品更加完美。间断超过一年半的在五大道“游览”,或漫步、或驻足、或多次的重复,这样的观赏与异地游客来此一日游相比,时间、空间优越很多,自己充分享受了这份优越。生活中,我们往往是这样,一定要或远或近地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去看异地的景观,这也是旅游的特性之一涉远性,或因此而忽略近在眼前的,如果我们慢下脚步,细心观察身边的风景,会发现家门口也能找出许多不可言说的妙处。时间充裕时,去远方旅行、度假,尽情感受和欣赏美景,平日的碎片时间看一看自己生活的城市,用心灵和眼睛去发现它美好及独特的地方。
哥德曾经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雨果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看建筑—沉醉在凝固的艺术里;品文化—探寻五大道尘封的往事。五大道—天津的文化宝地,我喜欢五大道,它隐藏在都市的繁华里—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气息;其建筑的私秘性构成的深邃和幽静的氛围;还有各式的围墙、各种的灯饰...当你厌倦了车水马龙的拥堵街道、不愿抬头仰望那数不出楼层的摩天大厦、想远离熙熙嚷嚷的浮华世界,那就选一个温暖的下午在五大道转一转,或古朴典雅或雍容别致的小洋楼,看似相同,却风格迥异,它已经不仅仅是名人旧居、昔时老屋,更像是一张城市名片。
初稿 06月11日2014年
09月18日2014 第一次修改
11月18日2014 第二次修改
12月05日2014 第三次修改
11月08日2019
第四次改版
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通过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形色色代表了各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来的,天津拥有一大批具有文化、艺术和人文价值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由多国建筑师及当时的著名建筑师设计,具有与中国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风情,尽管一直遭到自然和人为的损毁,这些建筑中完好保留下来的仍有很多,而这些建筑大部分坐落在原英租界的五大道。
五大道*地区汇聚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建筑230多幢,其中名人名宅50余座,39座名人旧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外国洋楼建筑群,有着“万国建筑博览馆”、“建筑艺术长廊”、“近代历史画卷”的美誉,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五大道*区域是指由马场道、西康路、贵州路、成都道、南京路相接合围成的长方形区域,纵横23条道路,总面积1.28平方公里, 依次有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及成都道。
五大道上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
一、仿英式建筑
该类建筑仿照英国民居风格建筑,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主要特点是:
1.具有陡峭的侧三角形屋顶,屋顶几乎无装饰;2.木板大门,斜网格窗户。
五大道上的英式建筑共有八十九所,是数量较多的一类。如位于在天河医院旁边的徐世章旧宅,修建于1922年,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位于香港路的张作霖三姨太许氏故居,采用都铎式的双坡屋顶,在陡峭的屋顶下可以看到突出的木质梁。整体风格朴素、大方。

英国庭院别墅风格的张学铭旧居(睦南道50号)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英格兰乡村别墅建筑风格的卞万年旧居 (云南路57号)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二、西班牙式建筑
西班牙建筑通常以远高近低的层级方式排布,高低错落,符合人的空间尺度感。外立面设计着重突出整体的层次感和空间表情,通过空间层次的转变,打破传统立面的单一和呆板,其节奏、比例、尺度符合数学美。西班牙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一般都会给人斑驳的、手工的、比较旧的感觉,但却非常有视觉感和生态性,像陶瓦,泥土烧制、环保吸水等都可以保持屋内温度。无论是在地形处理还是铁艺、门窗及外墙施工工艺方面,西班牙风格建筑能体现出手工打造的典型特征。
五大道上的西班牙式建筑共有三所。位于大理道66号的和平宾馆可以反映出西班牙式建筑的一些特点:其屋顶以红瓦覆盖,黄墙水泥拉毛,屋顶有铁质风向标,给人以温和、古朴的感觉。

典型的西班牙民居风格建筑达文士*楼(马场道121号)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典型的西班牙民居风格建筑

三、德式建筑
德式建筑的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没有内院,体形自由,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以棕红、褚石为主的墙体配以白色相间的线条,构成方格立面,色彩鲜艳。
五大道上的德式建筑共有四所,睦南道94号的李勉之故居,整体上可以看做是德式建筑。

四、意大利式建筑
又称作巴洛克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百叶窗也是该类型建筑的一大特点。这种设计带有强烈的意大利地方色彩,因为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使得该地夏季干燥少雨,阳光照射强烈,而百叶窗可以在不影响室内通风的前提下遮蔽太阳光而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五大道上的意式建筑共有四十一所。睦南道20号的孙殿英故宅,露台上有四组类似于巴洛克风格的“麻花柱”。位于安乐村15号的建筑,阳台、地下室、走廊体现了意大利风格。

疙瘩楼(河北路283号-297号)

五、法国浪漫式建筑
法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孟莎式的双坡屋顶,屋面坡度有变化,大都屋顶上部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少,屋顶下部比较陡峭,面积较大,也有采用四坡顶的法式建筑。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形式,外立面大多用石材贴面,或用仿石材,有些用碎石粉刷。部分建筑有钟表作为实用性装饰。五大道上的法式建筑共有六所。位于马场道上的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学楼是一座经典的法式建筑。大楼采用砖红与白色搭配,主楼横向分三段,中轴线顶端是方底穹窿顶,比较平缓。中央的圆钟采用巴洛克式的券罩和花纹加以装饰。

六、折衷主义式建筑
折衷主义又写为折中主义,它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折衷主义式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吸收了很多种建筑的特点而形成的建筑形式。位于云南路和大理路交叉口的陈光远故宅便是折衷主义的一个典型。这个住宅为英国院落式风格。黄色硫缸砖墙体,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三层楼顶有一八角凉亭,为典型的中国式风格。该建筑整体建筑风格独出心裁,端庄气派中透着豪华壮观。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雍剑秋旧居
一般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该建筑坐落在马场道60-62号,东沿新华路,南抵马场道,西临河北路,北临睦南道。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28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外檐通体水泥饰面,筒瓦坡顶,挑檐。首层入口为长方形洞门,二层腰线两侧各有一阳台,水泥花饰护栏。侧山左右各突出一方形角楼,下开旁门。一、二层体量较大,正立面布局对称,三层中部内收,层次感强。建筑现状良好。

此外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庭院式建筑等。五大道建筑形态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是各种建筑都很好的融入了整体的环境中,给人以舒适协调的感觉。近几年市政府对五大道的保护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一些宝贵的建筑遭到拆毁。区内一些新建的建筑刻意模仿五大道的形式,但因为选用材料的差异和对于建筑功用的理解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五大道朴素、幽静的特点。
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李叔福旧居(睦南道28号)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2018年11月初的一天,翻阅硬盘中的照片,点击文件夹“五大道1”显示“无法访问,文件或目录损坏”,当时正在使用办公室的新电脑,那一刻我默默地啊!五年多的五大道照片全部不见了啊!顿时的感受犹如一件极其心爱的物件不翼而飞,即刻向两位IT工程师朋友询问,得到相同的回答硬盘出现坏道。很懊悔!更换新电脑时导出照片只存于硬盘而没有在新电脑中备份。硬盘中的照片文件夹有很多个,唯独这一个文件夹出现问题呢?
保存的照片拍摄时间由2013年1月底至2018年10月底,我没有统计过照片数量,但说它“海量”并不为过,信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许多步行上下班的足迹,记录了许多悠闲漫步于碧蓝天空下的午间时光;记录了许多印象深深的春秋与冬夏,尤其难忘的是一场春雨、一阵秋雨过后,踱步于湿润的地面,此时宁静的小街小巷宛如自己的小千世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徘徊良久,一个门牌、一扇木窗也会让人思绪飞扬
。。。转眼间一年又一年。。。五大道已经成为我的“亲密朋友”,有时候间隔几日没有行走于五大道还会想念ta呢。五大道的餐厅、咖啡厅及茶楼也常常光顾,五大道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我家距离五大道不过一公里,我的特殊办公地点又地处五大道的中心地段,丢失的照片或许利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全补齐,只是再也无法找回曾经的时空和心境,那些照片更像“时间的陈酿”。幸运的是2014年写作的《时光旅行》收纳300余幅照片,这部分照片得以保留,《时光旅行》也因此变得弥足珍贵,这也是对《时光旅行》做第四次修改的缘由。完成改版后,依然意犹未尽,依然怀念那些记录五大道岁月的照片,因此将五大道照片“失踪”期间微信相册中的五大道内容逐一截图并保存喜欢的照片收藏于此,以纪念曾经的照片
====结束
相关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ed07ac70102zo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