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台县简子山与赵襄王的传说

(2017-12-04 08:05:15)

五台县简子山与赵襄王的传说

简子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建安乡张家庄村一带,山不算高,路不算陡,爬山登高也没有什么危险,看上去十分普通,却世代流传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东郭先生的徒弟赵简子外出狩猎路过五台县张家庄山,一时兴起登临了这座当时的无名之山,老人家站在山上放眼四望,感觉水纯山厚,风光宜人,不免发了一通赞叹,从那个时候开始,五台县张家庄山便被人们叫成了简子山。

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后来,赵简子得罪了晋公,被困于晋阳,他的小儿子赵无恤(赵襄子)和女儿辛姝就被安置在五台县张家庄村一带避难。期间,无恤和辛姝经常躲在简子山上,一边开荒种地,一边为百姓传授知识。在当地老百姓的保护和照顾下,兄妹俩过着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赵襄子做了赵国的国君以后,十分感念乡亲们当年对他们兄妹俩的一片诚心,便免去了简子山周围村庄的全部兵役、劳役和所有田赋杂税,这里的百姓因此过上了无忧无虑、富足安乐的生活。百姓感激赵襄子的体恤之情,感激辛姝当年为人们施药治病,就在简子山上盖了襄王庙,在大殿里塑了襄子和辛姝的彩像,教育子孙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慢慢地,后人便把他们兄妹俩尊为神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简子山成了这一带的名山。

有了襄王庙和兄妹俩的彩像,简子山的岁月便丰饶富足起来。传说当年这里香火极盛,方圆几十里内的百姓日日络绎不绝,争相供奉。人们不仅走出了好多条上山的路,有人还在庙后开辟了一些田地。传说那个时候这些田地很神奇,能够早种晚收。乡亲们轮流来这里耕种,他们在晨曦中松土整地播下粒粒种子,在阳光下锄草施肥洒下滴滴汗水,到星星眨巴眼睛的时候,庄稼就可以收割了。襄王兄妹善待每一个勤劳的乡亲,只要付出汗水,便可得到收获。

襄王庙是当地老百姓为感谢赵襄王神恩盖的庙。那么,赵襄王有什么了不起呢?

历史上的赵襄子确实非常令人钦佩,他的曾祖父是声名显赫的赵氏孤儿,赵襄子是赵简子的小儿子,由于他的生母地位非常卑贱,是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婢女,所以,他在简子的诸子中名分最低,小时候,父亲简子也看不起他。但是,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胆大心细,出身豪门,却不是纨绔子弟,不似哥哥们那样放荡不羁,不学无术。久而久之,赵襄子引起赵氏家臣子卿的注意,子卿趁简子请其看相的机会举荐了无恤。简子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曾将训戒之辞,写在竹板上,交给儿子们,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可是到他考查时,儿子们大都不会背诵,就连太子也背诵不出,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无恤对竹板上的训戒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带在身上,经常检点自己。于是,简子始信子卿所荐。及至诸子长大成人,简子又对他们进行了多方考察,觉得只有无恤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无恤为太子。后来在晋国六卿(指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赵襄子不愧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青史之上,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凤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赵襄子是其一。

今天的襄王庙没有围墙,只有一间简陋的殿宇。殿门启处,襄子和辛殊安详慈悲的面容一如简子山古朴淳厚的风韵。东西两面墙上是有关简子山传说的壁画,传说当年这里有能生出金蛋的金鸡,还有能剪出活蹦乱跳动物的金剪子,都是襄王兄妹显灵用来接济穷苦百姓的。所以,关于简子山和赵襄王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附:参考资料

*晋国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释义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晋公,全称晋国公,古代公爵之一。

古代王朝设立爵位往往沿袭古之国名,晋就取自周代晋国,晋国君主按爵位是称晋侯,时代礼制特性允许尊称晋公。

受封晋公的大臣很多又晋封为晋王

*从公元前633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 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卒谥襄子,故史称赵襄子。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公元前457公元前425年)。

赵襄子中的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赵毋恤

    

赵无恤、赵襄子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出生时间

约公元前505

去世时间

公元前425

主要成就

联合魏、韩攻灭智伯

出身背景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恒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五台县简子山和襄王庙游记

简子山是我爱人的老家五台县檀村村边的一座山,不算高也不算险。传说春秋时期赵国的赵简子外出狩猎路过此地,一时兴起登临了这座当时的无名之山,老人家站在山上放眼四望,感觉水纯山厚风光宜人,不免发了一通赞叹,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座山便被人们叫成了简子山。

    后来,赵简子得罪了晋公,被困于晋阳,他的小儿子毋恤(赵襄子)和女儿辛姝就被安置在这一带村子里避难,期间经常躲在简子山上,他们一边开荒种地,一边为百姓传授知识。在当地老百姓的保护和照顾下,他们兄妹过着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等到赵襄子做了赵国的国君之后,十分感念乡亲们对他们兄妹的一片诚心,便免去了简子山周围村子的全部兵役、劳役和所有田赋诸税,这里的百姓便也因此过上了无忧无虑富足安乐的生活。百姓感激赵襄子的体恤之情,感激辛姝当年为人们施药治病,就在简子山上盖了襄王庙,在大殿里塑了襄子和辛姝的彩像,教育子孙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慢慢地后世人便把他们尊为神仙了,简子山也因为有仙成了这一带的名山。

有了襄王兄妹,简子山的岁月便丰厚起来,据说当年这里香火极盛,方圆几十里内的百姓日日络绎不绝,争相供奉。人们不仅走出了好多条上山的路,有人还在庙的后面开出了一些田地,传说那个时候这些田地都是很神奇的,它能够早种晚收。乡亲们轮流来这里耕种,他们在晨曦中松土整地播下粒粒种子,在阳光下锄草施肥洒下滴滴汗水,到星星眨巴眼睛的时候庄稼就可以收割了。襄王兄妹善待每一个勤劳的乡亲,只要付出汗水,便可获得收获。

二十年前我跟着先生回乡,第一次登上简子山时,这片传说中早种晚收的神奇土地上没有树木、没有庄稼,也没有野花,只有几株面黄肌瘦的小草努力地挺着细弱的身体。看着它们我的心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仿佛自己的双脚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脉络上。那时,原来的襄王庙早已不复存在,依稀可见的废墟上,也是长着一些瘦弱的小草,我轻轻抚摸着被历史的风雨侵蚀过的残垣断壁,手指触摸到的仿佛是一本古老残缺的线装书,尽管书中不时会透出一些灵性和韵味,但无论如何也掩不住那种缺失的遗憾。

    九十年代,简子山的香火逐渐旺了起来,每次回村差不多都能听到有关简子山的话题。因此那几年回去若是有时间我们便会到简子山上玩,经常能遇见乡亲到庙里供奉香烛食品,有的老人累得汗流夹背,他们爬上山顶要用差不多一个上午,但他们的表情却是满足和高兴的,他们虔诚地拜谒庙宇及神灵,把希冀寄托在一次次额头与土地的触碰中,我婆婆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上山的时候,婆婆总是一再嘱咐让我们一定要到襄王庙里磕头,并且每次都给我们准备一堆香、纸和供奉的食品,我不愿违了她的愿,再说了,既然上山,襄王庙总是要去的,香、纸、食品就算是民间礼节吧。于是,我们便也成了虔诚的拜谒者。有的时候,我甚至宁愿相信真有神灵,保佑来求拜的人实现心愿。有发了财致了富的村民感谢襄王兄妹,扛着整麻袋的香纸和整麻袋的鞭炮上山,弄得惊天动地纸屑满山、香烛缭绕烟雾不散。后来,我家先生的父母相继去世,我们回村的次数少了,回去也是匆匆忙忙上坟,因此,好久都没有上过简子山了。

    今年夏初,我们再次登上简子山,眼前的景色还是那样古朴明静,悠悠白云,款款山风,映衬着孤独沉寂的襄王庙,早种晚收的土地上依旧是几株不起眼的小草,谁也不会知道当年襄王兄妹是如何显灵呼风唤雨的,谁也不会知道早种晚收的庄稼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疯长的,只有这些不起眼的小草,能用岁月的轮回演绎出生命的不息和顽强。简子山虽然只有海拔一千零五十多米,但夏天一路不息爬上来还是出了一身汗,可惜简子山上只有灌木,没有树荫可以乘凉。我闭上眼睛,想象着简子山从前的种种辉煌,想象着当年赵简子登上山时的威武情景,想象着赵襄子、辛殊在这里避难时的辛苦样子,想象着庙里香火旺盛时的场面,耳畔依稀传来马嘶、人语、鸟鸣,脑海里闪过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景。

    襄王庙没有围墙,只有一间简陋的殿宇。殿门启处,襄子和辛殊安详慈悲的面容一如简子山古朴淳厚的风韵。正面墙上挂着许多乡亲们送的牌匾和大大小小的镜子,显示着庙宇的威严和神灵的功绩。东西两面墙上是有关简子山传说的壁画,传说当年这里有能生出金蛋的金鸡,还有能剪出活蹦乱跳动物的金剪子,都是襄王兄妹显灵用来接济穷苦百姓的。从这些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赵襄子作为赵国的开国之君,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不管传说带了多少理想色彩,历史上的赵襄子确实非常令人钦佩,他的曾祖父是声名显赫的赵氏孤儿,赵襄子是赵简子的小儿子,由于他的生母地位非常卑贱,是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婢女,所以,他在简子的诸子中名分最低,小时候,父亲简子也看不上他。但是,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胆大心细,不似哥哥们那样纨绔不羁,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趁简子请其看相的机会举荐了毋恤。简子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曾将训戒之辞,写在竹板上,交给儿子们,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可是到他考查时,儿子们大都不会背诵,就连太子也背诵不出,以至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戒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带在身上,经常检点自己。于是,简子始信子卿所荐。及至诸子长大成人,简子又对他们进行了更多的考察,觉得只有毋恤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后来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赵襄子不愧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青史之上,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凤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赵襄子是其一。 
    
走出襄王殿,阳光温馨明亮,山上依然寂静无声。现在的简子山,依然经常有乡亲来拜谒,但不再那样狂热,曾经的热闹留下的只是一堆香纸灰。站在殿外的空地上,清风吹动着头发,像一丝丝悠然流动的音乐,使人由不住生出一些幽思和遐想。放眼望去,对面山坡上的梯田依然整齐有致,远远望去,层层环绕曲折优美。前几年,这些梯田曾经被撂荒过,因为村里生出不少包工头,建筑工队把许多农民都吸引进城打工去了,那时还没有免除农业税,种粮收入又少,农户便不屑于耕种这些坡地了。我至今仍能想起那种空空的梯田、空空的山梁让人空空遐想的情景。遥望山下,庄稼如同一匹匹深浅各异的绿色丝绸,装点着丰腴的田野,滹沱河似一条银色的飘带,飘拂在田野和村庄之间,村庄笼罩在薄薄的雾岚中,袅袅炊烟时隐时现,这种平和安详的气氛,让人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抚慰和沉醉。

    一直以来,我总把简子山看成一位安详沉静的妇人,宠辱不惊,贫富无忧。但每次拜谒简子山,我都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感觉,总觉得简子山缺少点什么,尽管这一刻她安详宁静,但我还是觉得她骨子里是孤独、苍凉的。我问先生有没有这种感觉?先生笑而不语,继而半开玩笑地说:退休以后咱们在山上盖间小房子,种树吧。我说好啊,我们种各种各样的树,把简子山打扮得漂漂亮亮。接着我们就规划起来,这里一片苹果,那里一片梨,还有桃、杏、李,我说那块早种晚收的田里栽葡萄吧,我们可以坐在葡萄架下乘凉。先生说还是栽一片桃林吧,春天看花,夏天吃桃。我说山顶上和坡陡的地方就栽松柏树,到冬天也有绿色。先生说也要栽一些成长快的,比如白杨什么的。我说要在山路两旁种一些火炬树,秋天一路火红。先生说一定要栽一些核桃树,核桃补脑生发,到时候我们老了头发白了需要多吃核桃。我们尽情地描绘着简子山的未来:春天,蜂飞蝶舞桃红柳绿;夏天,青郁繁荣绿荫宜人;秋天,色彩斑斓丰腴富有;冬天,沉静凝重惹人遐思。

    走下山来,回头与简子山静静对视,简子山呈金字形巍然耸立,与滹沱河相互辉映,犹如一个天然的大盆景,在明媚的阳光下,她显得明净而充满凝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