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简子山与赵襄王的传说
(2017-12-04 08:05:15)五台县简子山与赵襄王的传说
简子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建安乡张家庄村一带,山不算高,路不算陡,爬山登高也没有什么危险,看上去十分普通,却世代流传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东郭先生的徒弟赵简子外出狩猎路过五台县张家庄山,一时兴起登临了这座当时的无名之山,老人家站在山上放眼四望,感觉水纯山厚,风光宜人,不免发了一通赞叹,从那个时候开始,五台县张家庄山便被人们叫成了简子山。
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后来,赵简子得罪了晋公,被困于晋阳,他的小儿子赵无恤(赵襄子)和女儿辛姝就被安置在五台县张家庄村一带避难。期间,无恤和辛姝经常躲在简子山上,一边开荒种地,一边为百姓传授知识。在当地老百姓的保护和照顾下,兄妹俩过着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赵襄子做了赵国的国君以后,十分感念乡亲们当年对他们兄妹俩的一片诚心,便免去了简子山周围村庄的全部兵役、劳役和所有田赋杂税,这里的百姓因此过上了无忧无虑、富足安乐的生活。百姓感激赵襄子的体恤之情,感激辛姝当年为人们施药治病,就在简子山上盖了襄王庙,在大殿里塑了襄子和辛姝的彩像,教育子孙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慢慢地,后人便把他们兄妹俩尊为神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简子山成了这一带的名山。
有了襄王庙和兄妹俩的彩像,简子山的岁月便丰饶富足起来。传说当年这里香火极盛,方圆几十里内的百姓日日络绎不绝,争相供奉。人们不仅走出了好多条上山的路,有人还在庙后开辟了一些田地。传说那个时候这些田地很神奇,能够早种晚收。乡亲们轮流来这里耕种,他们在晨曦中松土整地播下粒粒种子,在阳光下锄草施肥洒下滴滴汗水,到星星眨巴眼睛的时候,庄稼就可以收割了。襄王兄妹善待每一个勤劳的乡亲,只要付出汗水,便可得到收获。
襄王庙是当地老百姓为感谢赵襄王神恩盖的庙。那么,赵襄王有什么了不起呢?
历史上的赵襄子确实非常令人钦佩,他的曾祖父是声名显赫的赵氏孤儿,赵襄子是赵简子的小儿子,由于他的生母地位非常卑贱,是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婢女,所以,他在简子的诸子中名分最低,小时候,父亲简子也看不起他。但是,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胆大心细,出身豪门,却不是纨绔子弟,不似哥哥们那样放荡不羁,不学无术。久而久之,赵襄子引起赵氏家臣子卿的注意,子卿趁简子请其看相的机会举荐了无恤。简子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曾将训戒之辞,写在竹板上,交给儿子们,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可是到他考查时,儿子们大都不会背诵,就连太子也背诵不出,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无恤对竹板上的训戒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带在身上,经常检点自己。于是,简子始信子卿所荐。及至诸子长大成人,简子又对他们进行了多方考察,觉得只有无恤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无恤为太子。后来在晋国六卿(指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赵襄子不愧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青史之上,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凤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赵襄子是其一。
今天的襄王庙没有围墙,只有一间简陋的殿宇。殿门启处,襄子和辛殊安详慈悲的面容一如简子山古朴淳厚的风韵。东西两面墙上是有关简子山传说的壁画,传说当年这里有能生出金蛋的金鸡,还有能剪出活蹦乱跳动物的金剪子,都是襄王兄妹显灵用来接济穷苦百姓的。所以,关于简子山和赵襄王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附:参考资料
*晋国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释义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晋公,全称晋国公,古代公爵之一。
古代王朝设立爵位往往沿袭古之国名,晋就取自周代的晋国,晋国君主按爵位是称晋侯,时代礼制特性允许尊称晋公。
受封晋公的大臣很多又晋封为晋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 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卒谥襄子,故史称赵襄子。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公元前457年―公元前425年)。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本
别
赵无恤、赵襄子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出生时间
约公元前505年
去世时间
公元前425年
主要成就
联合魏、韩攻灭智伯
出身背景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恒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五台县简子山和襄王庙游记
简子山是我爱人的老家五台县檀村村边的一座山,不算高也不算险。传说春秋时期赵国的赵简子外出狩猎路过此地,一时兴起登临了这座当时的无名之山,老人家站在山上放眼四望,感觉水纯山厚风光宜人,不免发了一通赞叹,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座山便被人们叫成了简子山。
有了襄王兄妹,简子山的岁月便丰厚起来,据说当年这里香火极盛,方圆几十里内的百姓日日络绎不绝,争相供奉。人们不仅走出了好多条上山的路,有人还在庙的后面开出了一些田地,传说那个时候这些田地都是很神奇的,它能够早种晚收。乡亲们轮流来这里耕种,他们在晨曦中松土整地播下粒粒种子,在阳光下锄草施肥洒下滴滴汗水,到星星眨巴眼睛的时候庄稼就可以收割了。襄王兄妹善待每一个勤劳的乡亲,只要付出汗水,便可获得收获。
二十年前我跟着先生回乡,第一次登上简子山时,这片传说中早种晚收的神奇土地上没有树木、没有庄稼,也没有野花,只有几株面黄肌瘦的小草努力地挺着细弱的身体。看着它们我的心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仿佛自己的双脚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脉络上。那时,原来的襄王庙早已不复存在,依稀可见的废墟上,也是长着一些瘦弱的小草,我轻轻抚摸着被历史的风雨侵蚀过的残垣断壁,手指触摸到的仿佛是一本古老残缺的线装书,尽管书中不时会透出一些灵性和韵味,但无论如何也掩不住那种缺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