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鲁姑寺位于郏县县城西南七里处,原名“鲁义姑寺”,简称“鲁姑寺”。寺前半里许有一处芦苇丛生顽石四布的河湾,就是传说中的“抱哥湾”旧址。每逢春夏之交,这里桃李成荫,芳草铺地,河水淙淙,渔歌阵阵,来此踏青游春之人留恋往返。
据“郏县地名志”载,西汉末年,“豫州”,今河南某地有一鲁氏弱女,公婆病故,家道贫寒,随同丈夫从事田间劳动,农忙之余她缝缝补补,操持井臼,一家人尚能平安度日。后来她生了一个逗人喜爱的小儿,取名“抱臣”,家中增添了不少乐趣。
时值王莽篡权,兵革四起,百姓颠沛流离,生灵涂炭。鲁氏的丈夫被莽军抓走。战死疆场。鲁氏怀抱幼儿悲恸欲绝,不料祸不单行,娘家的哥嫂也在动乱中死于非命,撇下一子,尚在襁褓,鲁氏闻讯奔赴娘家。哭得泣不成声。抱起这可怜的孤儿,决心将其抚养成人。待鲁氏返家途中,老远就看到家中起了大火,紧走几步,又听到幼儿抱臣的哭声,鲁氏即放下小侄冲进屋里救出抱臣,茅舍就成了一片火海。
在这种兵荒马乱衣食无着的情况下,鲁氏只好背负幼儿,怀揣小侄,随着避难的人流沿途乞讨,漂泊他乡。一路上餐风露宿,饱尝艰辛。每遇两个幼儿啼饥号寒,总是先哺小侄再乳亲生,路人见状无不解囊相助。
一日,鲁氏抱着这两个瘦骨嶙峋幼儿,来到汝河岸边。由于她连日奔波,饥寒交加,再加上两个幼儿的拖累,已是重病在身,步履艰难。正在她为难之际,忽闻人喊马嘶,抬头一望,只见几个莽军正在追赶逃难的人群。鲁氏情知两儿难以保全,与其为私保全自己的亲生,不如为义留下自己的小侄,于是,含泪放下抱臣抱起小侄,急向芦苇丛中藏去。
刚刚咿呀学语的抱臣一边嘶哑地哭喊,一边蠕动瘦弱的脚手向鲁氏藏身的地方爬来。鲁氏见状心痛欲裂,但为了保全小侄哪里顾得许多,唯有饮泣吞声。时过不久,莽军窜过,一队大兵又至,原来是赤眉义军来到这里。一头领见路旁小儿哭叫,当即滚鞍下马抱起幼儿,四处呼喊,并派人去寻找幼儿的母亲。鲁氏在芦苇深处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走到头领跟前,双手颤抖着接过抱臣紧紧地抱在怀里,并泣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义军将士闻听无不为之感动。头领挥泪赞道:鲁氏真是义姑!并给鲁义姑的小侄取名叫抱哥。还派专人将鲁义姑与两个幼儿交给近村百姓帮助安家落户。后来,鲁义姑在村民的照料下,克勤克俭,节衣缩食终把二子抚养成人。
鲁义姑的贤德义举博得村民的称颂。她死后,村民在河边为她修建寺庙。并将义姑抱侄藏匿的河湾取名“抱哥湾”,以表彰其义行。
解放初期,鲁姑寺改成了学校。鲁姑寺建于1618年,现在已有397年的历史。老建筑现还尚存鲁义姑阁、大殿和其它房舍。,
“请君试看坟旁寺,龙树香花留古字。”清代的仝梧这样写,看来鲁义姑的坟不是在寺前寺后,而是在寺的左右。据广阔天地乡的人讲,原来在鲁姑寺的西院墙外,有一个很大的坟茔,长满了青草野花。春天到来时,黄色的迎春花开满坟头,像是一个巨大的花篮。传说那就是鲁义姑的坟冢。现在看不到这个坟冢,因在“农业学大寨”
平整土地时给平了。
坟冢没有了,但鲁义姑的大义精神,近两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龙的传人的这种优良传统埋没,而是历久弥新,薪尽火传,古人推崇此大义者,今人厚爱此大义者,历史选择此大义者。因此,传承民族的美好品质,将民族大义贯穿在身心中,用义来指导我们为人处事,则人生得以绚烂,事业得以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