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寺位于伊川县平等乡马回村,古时曾经并列于少林寺、皇觉寺,属于洛南三大名寺之一,是集古刹、名校、红色摇篮于一身的传奇寺院。
关于永庆寺的创建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永庆寺建于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年间(公元300一301年),原来只有法堂、门庑,仅供焚烧香火而已。后世逐步增修、重修,分三进殿,有五幢,即天王殿、大雄宝殿、菩萨殿、地藏殿和观音殿,颇具规模。铸造于唐代的永庆寺传世铁钟有明确记载,也记载有马回村的由来。唐朝初年,天下未定,秦王李世民率师东征西讨。王世充郑国政权割据东都,李世民便挥师讨伐洛阳,不料唐军初战失利,李世民单骑一路南逃,来到永庆寺院暂避追兵。随后大将尉迟敬德救驾,可是马匹却迂回不前,马回村的名字由此而来。尉迟敬德护驾还朝,众僧出寺院相送,秦王上马后说道,待天下大定之后,本王与汝等共庆升平。李世民手指寺院说:此寺可称永庆寺。寺僧铸此铁钟,作为镇寺之宝,嘱托代代相传。可惜,永庆寺传世铁钟,如今已不知所踪。
另一种说法永庆寺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创寺高僧为智会法师,是少林寺方丈之高徒,他云游至此,见伊水、银水环绕,风光秀丽、景色迷人,遂在此创建寺院。寺院今天地藏菩萨殿前的大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年的《重修永庆寺碑记》记载:嵩治北几百里有寺曰永庆寺,县志载宋崇宁初僧智会剏建法堂门、无廊、规制朴略,仅足焚修香火而已。历金历元举废…….,天朝间有僧法钵主持于兹……。该碑是寺院遗留下来的七块明清石碑中最古朴高大的一块,岁月也最久远,字迹模漫,不少文字难以辨认。碑文为西安府蓝田县知县崔峰居士李尚撰。
清朝时期由嵩县知县竟陵卢志逊校、教谕苏门李滋纂的《嵩县志卷.之十》亦记载:永庆寺县东北新店,宋崇宁初建。到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一1457年),经过金、元、明三代的数次增修,寺院已初具规模。寺院盛时僧田数百亩,分三进殿,有五幢,两厢僧房六十余间,左钟楼、右鼓楼,晨钟暮鼓,传遍四方,香火鼎盛,远近闻名。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于途,求子问卜甚为灵验。若夜间远眺,但见灵光笼罩,壮观异常。
由于自然及人为的损毁,晚清时永庆寺已显没落。民国新文化运动前后,各地兴起创办学堂。民国七年(1918年),马回邻村马回营人刘缦堂,将寺院改建成新式学堂,因商代名相伊尹出生在大莘店(今伊川县平等村)一带,古代大莘店被称作有莘之地,故此这所学堂名为有莘学校。刘缦堂兼任校长,邀大批渊博之师任教,有莘学校名声大噪。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称有莘师范。
抗日战争时期,有莘师范成为伊川,乃至豫西红色活动中心,是“伊川的红色摇篮”,马回村由此荣获伊川县革命老区的称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时期,永庆寺遭到严重破坏,寺院古建筑除了大雄宝殿及观音殿外,其余建筑全部拆毁。历代碑刻或铺路砌桥,或四处散失。古老粗壮参天的柏树、丝棉木仅侥幸保存下来6棵。
近些年为保护文化古迹,在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将一部分房屋、土地归还给寺院。信众筹资出工重建永庆寺,2005年天王殿、观音殿修葺一新,寺院围墙重新圈起,独成小院与学校互不相扰。村委又腾出房屋十余间供寺院使用,并重启永庆寺古刹庙会。2014年,在云南大理崇圣寺修行的释心灯法师,被聘请为伊川县马回村永庆寺住持。
永庆寺现存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两殿之间的东西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殿宇,西侧是地藏殿、东为观音殿。大雄宝殿偏西的后侧有三圣殿。寺院内还有新旧石碑十余块,其中明清石碑七块、民国两块,余皆近年所立。寺院内有宋代千年龙卷柏一株、明代五百年古柏两株,被列为国家一级古树。清代古柏两株、丝棉木一株,被列为国家三级古树。这些碑碣、古树无言的诉说着永庆寺的风雨沧桑。
2018年6月,平等永庆寺被伊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伊川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