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早已饮誉天下。然而,除了龙门石窟以外,在洛阳市属周边的县区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很多个石窟。比如我曾去过的伊滨区寇店水泉石窟、新安县西沃石窟(千唐志斋博物馆院内)、宜阳县虎头寺石窟、伊川县石佛寺石窟、孟津县谢庄石窟(县城黄河公园内)以及因挖矿开采导致无法接近的伊滨区李村镇禹宿谷堆石窟。当然还有我还没有去过的嵩县铺沟石窟、吉利区万佛山石窟、伊川县吕寨石窟、孟津竹园沟石窟等。
这次我要去探访的就是嵩县铺沟石窟。据网上资料显示,嵩县铺沟石窟位于嵩县田湖镇铺沟村。现存7窟。东部6窟自上而下错落毗邻,高1.55~1.7米,深1.11~1.7米,宽1.15~1.6米。西部1窟,俗称"六郎窟",平面近方形,高5米,宽6.6米,正面佛像,高1.8米。7窟造像,面部丰满而稍长,深目高鼻,两肩平、方,衣纹流畅而多褶,应为北魏晚期作品。铺沟石窟原来的名字没人知道,因为缺乏碑文,石窟前面的地下也没有进行考古挖掘,所以史料非常有限,就以附近村子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此次实地探访,见到的石窟只有三个,从下到上错落有致。整个石窟建在一块巨大的砂岩之上,大大小小的洞穴点缀其间。最下面的石窟用砖和水泥砌成了一道墙,据说是当地文物部门为了保护这1500年前的石窟而设立的,这可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啊,这堵墙能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真值得商榷。
从现存的三个石窟来看,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第一个石窟佛像基本上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形貌了,能够看到的也只是用水泥在原来位置修饰的模糊形象,两边的墙壁上的小佛像也未能幸免。第二个石窟主像破坏的比第一窟还要严重,看着真是太心酸了,这里以前大概作为放牛放羊的人避寒取暖用过,石窟上方已经被熏得不成样子,两边窟壁也被熏黑了,奈何这石佛像毕竟不会涅槃,浴火也不能重生。不过两边窟壁保存还是比较完整的。第三个石窟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只有窟壁上还能看出残留的一点痕迹。
看完这三个石窟之后我又沿着这块砂岩,向西南方向搜寻剩余的几个石窟,很遗憾并没有发现任何其它石窟。倒是西侧悬崖上排列整齐的洞穴非常引人注目,从远处看还真像一片片的小石窟群,近看又非常的不像,经过大家分析认为这些洞穴不过是这片石壁中夹杂的土层,经过常年的风霜雨雪不断侵蚀后,土层脱离,从而在石壁上形成了一片整齐的深坑而已。
由于没有找到剩余的几个石窟,遂向附近的村民打听,他们告诉我剩下的那几个石窟都被文管部门埋在地下了,我想这大概是没法开发的无奈之举吧!不过这种举措显然要比那一堵水泥墙更加有力。
2018.2.3
(本文参考了“风不定人初静”、“快乐八爪鱼”等博友的文字资料,特向他们表示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