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山位于宜阳县城南,东西走向,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500米,属断裂突起的石灰岩质地壳外貌。山势紧贴县城,拔地而起,高耸峻峭,陡如直立,蔚为壮观,是宜阳城的天然屏障,也是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
据传,百年前这里柏林如海,古木参天,因而俗称柏杷山,此山“体如雕琢,色如翡翠,峭如立壁,峻若岩墙”。登高俯瞰,县城东西及洛河沿岸山水之美,尽收眼底。
锦屏山自东向西一字排列的十二个山峰,依次为桃花、奎壁、烟霞、老人、玉柱、香山、书带、栖云、文笔、双壁、左狮、夕阳诸峰。俨若十二幅锦锻条屏,凌空垂挂,峻美壮观。过去有人将它列出玉柱青霞,仙楼夜月,学院书声,云亭远眺,雉蝶炊烟,藻沟流云,陶洞秋风,香山梵呗,古柏浮岚,丹台昭晖等十大胜景。
史书记载,唐女皇武则天曾巡幸至此,看到十二座山峰层层叠叠,如锦绣画屏,遂赐名“锦屏”,并写下“锦屏奇观”四个大字,刻于石上,立于玉柱峰顶。可惜后被雷雨击毁,今仅存一“奇”字残碑,字大如斗,笔力雄健,被当地文物部门收走保存。时至今日,这四个字仍是锦屏山的“金字招牌”,人们说到锦屏山,总会提起武则天,提起“锦屏奇观”。
凡到宜阳县城者,大都以望锦屏、登锦屏为快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登高远望,即兴咏怀。相传吕洞宾曾在这里修道,邵雍在山下也有家园。据旧县志“艺文”粗略统计,自唐至清,涉足锦屏的著名诗人40多位,留下歌颂锦屏山的诗词60多首。
自唐至清,隐居锦屏山修行乃至发奋苦读的人很多。这座历史名山对儒、释、道等兼收并蓄,留下了丰富的古迹。目前,锦屏山上尚有泰山庙、玉皇庙(老天爷洞)、白龙庙、神佛洞、锦玉寺、香山寺、姜公庙、狐仙洞等寺庙群,可谓儒、释、道、贤兼容并蓄,各得其所。也体现着一种文化气度,反映着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只是这些寺庙群多为今人所建,唯有里面的古碑残匾,无声的诉说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从去老天爷洞的步道开始爬山,起初的山路比较平缓,但越往上爬,石阶变得越窄陡,抬眼看一下别处就会两腿发软。大约攀登20分钟左右就到了玉皇庙,据说此庙自西晋时就存在,香火一直都很旺盛,只是建筑都是近些年才建的。从玉皇庙再往上走,尽管台阶不是那么陡峭了,但也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力,约过20分钟才可到达山顶。
立于山顶,定一定神,喘几口气,看山的南坡,植被茂密,较为平缓,据说山下就是锦屏镇所在地。回首北望,眼前豁然开朗:县城风光一览无余,远处邙山一带,洛水若隐若现,白云在天,清风徐来,竟有了“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
锦屏山绝壁千仞,前些年因过度采石,导致山体破坏严重,草木不生,绝壁变成了“石镜”。如今,这面垂直的“石镜”,却被“硬生生地”种上了2.7万多株树苗。这种被称为“打孔种树”的裸岩治理方法在国内尚属首例。这得益于宜阳县城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除裸岩覆绿外,还把山脚下的采石坑改造成了景观平台。根据前人流传的锦屏山十大胜景,景观平台从东向西被依次设计为凤凰台、瑞云亭、雉堞炊烟、古柏浮岚、仙楼夜月、藻沟流云、玉柱清霞、香山梵呗八个主题景观,供游人休闲观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