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洛阳:参禅问道觅古自驾一日游线路(九)
偃师线路:吕不韦墓(省保)—伊尹纪念碑—杜甫墓(省保)—上洞全佛寺—下洞圣仙观—偃师商城博物馆—偃师老城城隍庙—颜真卿墓(市保)—汤泉村商王庙—汤王陵—古龙泉寺—玉帝阁(省保)—会圣宫碑(国保)—王铎墓(市保)—九龙庙(市保)
第一站:吕不韦墓(省保)
吕不韦墓位于偃师市首阳山镇南蔡庄大冢头村东,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墓冢,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王羸政逐渐掌权后,想除掉吕不韦,但朝中众臣求情,遂被免去了相国职务,发往其在河南的封地,即河南洛阳一带。后来,因为吕不韦门客、宾客太多,羸政担心其造反,去信让他迁往蜀地居住。吕不韦害怕日后被杀,竟喝毒酒自杀了。死后,其门客把他葬于其封地,即洛阳偃师市。今大冢头村东的大冢,据说是吕不韦与妻子的合葬墓。
在现在的偃师市第一高级中学大门正对面,有一条被命名为“春秋”的小路,往里走大约50米,伫立着一个高大的石碑,这就是1994年首阳山镇政府为吕不韦立的《秦相国吕不韦墓碑记》纪念碑,碑记为原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思想史研究所所长张岂之撰写,张岂之在文章中肯定了吕不韦的贡献,认为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在墓碑的西侧,是一个被历史的风雨侵蚀得只剩下原来十分之一的黄土堆,这就是吕不韦的千年墓冢。冢上长满了纷杂的古槐与野草,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沧桑之感。据当地老乡讲,冢顶过去有殿堂、房屋数十间,驻扎过镇公所、区干队,可知封土之高大,如今墓冢虽已残损,但仍不失大冢气势。
在历史上,吕不韦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个人。他以奇货可居的投机行为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先河,也正是他以商人的理论来管理国家,积极倡导贸易,才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他组织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最后,他以自杀来终结被秦始皇的流放,让人不免有难言的悲凉。把思想放逐到两千年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以超前的观念,引领了一个时代,终结了一个纷乱,奠定了一份基业。从其人、其事、其学、其书来看,吕不韦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第二站:伊尹纪念碑
参拜一代贤相伊尹纪念碑。该碑位于偃师市城关镇新寨村社区广场东北角,据记载,伊尹墓就在新寨村附近,但已无确切位置可寻。
伊尹,商朝的开国元勋,第一位辅国宰相(阿衡),历事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都城亳旁边,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巨大贡献。
伊尹是中华文明初创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儒家奉为“元圣”,被称为史上“第一名相”。最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还被厨师行业奉为“祖师爷”,还是中医汤药的创始人。




第三站:杜甫墓(省保)
拜谒杜甫墓。该墓位于偃师市城关镇前杜楼村,在偃师城关三中院内,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所立,上刻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几字。墓冢呈圆形,底部四周砌满青砖,尽显平实、古朴,冢顶草木葱郁。杜甫墓东北方分别有其祖父杜审言墓、其先祖杜预墓。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却为了生存,几乎一生居无定所,四处奔波流浪,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他的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反映战乱中人民的苦难,揭露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素有“诗圣”之称。
三杜之墓都特别的简陋,杜甫墓尚有墓冢,而杜审言墓、杜预墓只余墓碑了。站在杜甫墓前,深深的向其三鞠躬,以示敬意。可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杜甫,这个一生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伟大诗人,经过了一千多年后,还是如此贫困!特别是在旅游热的今天,实在让人感叹命运对杜甫的不公。后来仔细一想,或许这对杜甫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有着一份难得的清净和淡雅!
另外,诗圣杜甫的墓园,在全国至少有八处,如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陕西华阳、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处是真墓,何处是疑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巩义、偃师是真墓茔,其它几座都是各地为敬仰杜甫而设的“衣冠冢”或“诗文冢”。其实,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甭管他的墓是真是假,凭吊先贤、仰慕诗圣、寄托远思、感慨古今,有一份虔诚的心就好。





第四站:上洞全佛寺
上洞全佛寺参禅。
该寺位于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北邙山龙泉沟内。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梯次而上,坐落在沟与山巅之间的台地上。据村民介绍,以前寺下有龙泉涧,水流淙淙,沿峡谷南流至沟外。寺前山坡下,即为原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如今仅存两个楹柱础石,记录当年的辉煌。小巧玲珑的山门以及门前陡峭的山坡曲径,潜藏于松柏扶疏之下,给人以"山中藏古寺"之感。
寺院院落不大,但错落有序,两廊坊双层对峙,均可拾阶而上。东为菩萨殿,西为千手千眼观音殿,现存观音塑像巍峨耸立,占据两层建筑,在一楼和二楼均可观瞻。其每只手心中有一只眼睛,言其法力无边,神威无穷。院落正中为挺拔的四层建筑,挑檐翘脊,铃铎叮当,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更显气度不凡,雄伟壮丽。首层为大雄宝殿,大雄者,即释迦牟尼,乃佛教创始人。第二层正中为三世佛,又叫三祖佛,象征过去、现在、将来。出此建筑向东侧后方行进,有一殿坐西向东,内供诸菩萨,北边洞中亦供奉多佛。
上洞全佛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历史上曾称之为"上洞"、"佛洞"、"龙泉洞",北宋政和年间改称"龙泉寺",199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定名为"上洞全佛寺"。目前,寺院内被文物部门列入修复计划的有鲜花佛与牡丹园遗迹、古龙泉源与石盆遗迹、宝塔与达摩楼遗迹、莲花池与山神庙等遗迹。






第五站:下洞圣仙观
下洞圣仙观,位于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北邙山上,与上洞全佛寺相邻(上洞、下洞,一寺、一庙)。
登上山顶即可见到无极殿三间。殿后为一个院落,里面有很多洞府和房屋,分别设置有安阳宫、王母宫、财神府、白衣堂、大悲宫、三清宫、祖师殿等,供奉着诸多神仙。
出来此院左拐,即可见一条上后山的小路,路边皆为酸枣树。后山有玉皇殿三间,两侧偏殿各五间,殿门都是紧锁。殿前黄土裸露,显然还没有完工。




第六站:偃师商城博物馆
参观偃师商城博物馆。
该馆位于偃师市商城东路北侧,是全国唯一的以夏商研究、陈列、宣传为主的历史类专题博物馆。其主体建筑为一座“四阿重屋”式仿古宫殿建筑群,殿堂居中,廊庑相连,青砖青瓦,古朴典雅。其院内苍松翠柏,繁花似锦,古色古香,景色宜人。
博物馆主题陈列为“夏商王都文明展览”,设在主展厅,主要展出学术界公认的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两座都城遗址——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商都西亳(偃师商城遗址)历年来的考古成果。展出的文物珍品有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象牙器等,也折射出夏商王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水平,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肇始和城市的兴起、城市的发展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石刻长廊位于大殿之后东、西两端,展线长275米。石刻长廊共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墓志、碑碣与石刻艺术。展出有上起东汉、下至明清的碑志300余方;碑碣、造像100余块;石像生40余件套。内容涉及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并保留有不少名人的撰文和事迹。如唐代以狂草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张旭书写的楷书孤本《严仁墓志》,以颜体书法声震书坛的颜真卿早期作品《郭虚己墓志》,东汉的《肥致碑》、《左棻墓志》,西晋的《荀岳墓志》,北魏、北齐造像碑、造像龛等。
偃师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夏、商、周都曾在这里建都,后来,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又相继建都于此。而中华民族建立国家进入阶级社会,也是在此拉开序幕的。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是指史书上记载的我国早期的三个朝代——夏、商、周;而“河洛之间”即黄河与洛河之间,这是古代人们活动的一个重要地方。考古发现证明,偃师就处于这个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每一处文物遗存,都是一部说明一段史实的“大书”。





第七站:偃师老城城隍庙
偃师老城城隍庙。
该庙位于偃师市东大街路北,主要祭祀城隍爷,其建筑格局,在县城诸庙中最为严整工巧。庙宇座北朝南,山门洞开,两厢布有耳房。院内有安阳宫、地母殿、大雄宝殿等,供奉着诸多的神像。特别是大雄宝殿,高大宏伟,器宇轩昂,正中有城隍塑像,神态端详,慈眉善目,头面手足及骨身为泥塑,穿着确是真的彩色丝绸长袍,头戴帽子,足登朝靴,造型真切生动。
古时,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存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有神在百姓的生活更无忧。所以,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河洛大地,祭城隍之俗也起源在这里。
偃师老城城隍庙,见证了该村由偃师县故城(原明、清及民国时的县城)变成自然村老城的历史,是偃师市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第八站:颜真卿墓(市保)
颜真卿墓位于偃师市山化镇汤泉村村口,村民称之为“颜鲁公坟”。墓前有明清石碑各1通。明碑为县令吕纯如撰写的“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清碑正面正中刻“福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为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太守张松孙和邑令汤毓倬所立。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公最令人佩服的不仅仅是他的书法,还有他的气节,他是一位忠于国家、刚正威武、有远见、有组织才能的杰出政治家。据记载,安史之乱爆发的十分突然,唐玄宗没有丝毫准备,更可怕的是唐朝三分之一的军队都掌握在安禄山手中,满朝文武当时都傻了眼,这时颜真卿站了出来,并在短时间内集中了二十多万军队,期间激烈的交战自不必说。我想提的是,当时颜真卿的哥哥、侄儿以及全家几十口人都被叛军杀害,颜家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为此,颜真卿写了一篇后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经典法贴的《祭侄文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地位仅次于书圣王羲之。后来,大概是颜真卿七十多岁时,李希烈叛乱,德宗皇帝被奸臣蛊惑,派他去劝降,大臣一致反对,但颜公还是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溢杀。真的很难相信,一位书法家,一位文人,竟有着如此高的英风烈气、高尚人格。朝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谥号文忠。
颜公墓地四周遍布农家庭院,东南角上还有一座小学,偌大的墓冢依山静卧,冢前的空地上稀疏地种着一片庄稼。岁月剥蚀的古碑,上下款文己极难辩认。伫足荒芜的冢前,怅然失落之情油然而生!一代大家之冢竟然如此落寞,禁不住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第九站:汤泉村寻访商王庙
汤泉村寻访汤王庙。
该村位于偃师市山化镇最西部,最早叫“杏花沟”,后来叫汤王庙沟。相传,商汤重用伊尹讨伐夏桀,终于把夏王朝推翻,在夏都西亳地方(今偃师)建立了商王朝。商汤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被人民称为一代明君。商汤殁后,就葬在今山化镇蔺窑村北,其地古冢巍然,祠庙恢弘。汤王庙西有沟,称“汤王庙沟”。沟内亦建有汤王庙,方便四乡百姓就近祭祀。后来,山洪暴发,汤王庙被洪水冲毁,庙宇上的檩条、椽子顺坡而下,其中一根檩条被冲到今汤泉村后沟处,在湍流中盘旋不去。见此状,里人俯伏在地,认为“汤王显灵,选中此地,大水退后,便在这里重新建起了汤王庙。工峻,庙侧有清泉流出。据传,每遇天旱,企盼甘霖,便到汤王庙祈雨,每祈必应,泽及四方百姓。日子长了,汤王庙便被“汤泉”所代替,村名遂以“汤泉”称。
进入汤泉村,随便问及村民们汤王庙的位置,都能热心的告诉我,庙就在村后的汤王庙沟里。沿着村民指明的道路寻找,先是在村中发现了汤泉山神庙,就坐落在离村委会的不远处。继而到村后沟口,又发现了汤泉火神庙,火神殿倒也盖的气势恢宏。南边一侧的墙上镶嵌着一排并列七块石碑,皆为清代石碑,墙上还有文物局编号,标明这些石碑均属于再编文物。拜过火神,继续前行往沟里走,便是一条延伸进邙山岭的很深的山沟,即当地人称为的汤王庙沟。踏着满地沙石杂草往沟中行进,微风、蓝天、白云、青山......好一派生机盎然的原生态景象。放眼望去,酸枣护坡,绿树满沟,藤萝攀崖,绵延数里的山沟布满各色知名和不知名的植物。远远望见前面半山腰处有三间红砖瓦房,扫视沟内它处,再无其它建筑,想必这三间房屋即是汤王庙了。沿着没有石阶的山坡,小心翼翼的攀爬,到了房屋前的平台。看房屋中室,门上有一幅不完整的对联。上联:商唐明君传华夏;下联:神州民众……。横批:仰怀先贤。看来,此处正是我们要寻找的汤王庙。原以为房门紧锁,仔细一看,大锁只是空挂着,并未落锁。打开房门,恭恭敬敬向汤王神像三鞠躬,诚心拜过汤王,祈求保佑亲朋安好,国富民强。
汤泉沟,汤泉村,汤王庙,紧密关联着,尽管汤王庙不大,亦很简陋,但它已成为该村的一种信仰,一种象征。






第十站:汤王陵
拜谒汤王陵。汤王陵位于偃师山化镇蔺窑村北,陵墓原高7米,底部正方形,顶部略呈菱形,冢前有墓碑,占地约2亩。汤王陵西面原有祭殿,俗称汤王庙,庙西有汤王池。后来发大水,汤王庙被冲毁,檩条等随雨水漂到汤冢西沟内,人们认为汤王英灵看中了这条沟的风水,就在沟内重建了汤王庙。此沟以庙命名为汤王庙沟,后成村落,因沟内有泉水溢出,名曰汤泉,村名也称为汤泉沟,现名汤泉村。
史书记载,汤王陵在1970年前后曾被平毁,近年来,蔺窑村人按原来的大小丈量出陵墓具体位置重修汤王陵,为其树立了“商成汤墓”石碑及威严庄重的汉白玉雕像,还刻有“商汤建国”、“商汤陵园”碑记,记录说明商汤的生平及功绩。
全国各地多有汤王陵,清代著名经学家和方志学家孙星衍曾根据文献中有关记载,采用逐个辨析的方法,考证出偃师山化镇汤王陵是成汤的真正葬身处,其他如扶风汤陵、宝鼎汤陵、虞城汤陵、商丘汤陵、亳州汤陵、曹州汤陵等,都应是纪念性的墓冢。198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了3600年前的古城遗址——商都西亳城。这次考古发现也使一直争议较大的商汤埋葬地水落石出,位于偃师市山化镇蔺窑村的汤王陵是商汤埋葬地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十一站:古龙泉寺
寺沟村古龙泉寺参禅。
该寺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的最北端,如若不是门上的匾额和门前的石狮和大红灯笼,和一般居家没有什么区别。但细看门上的“古龙泉寺”匾额,方知是康熙年间“西亳主人”所赠,至此方信此寺确实可称为“古”。西亳主人系何人,已无从考证,或许是当时的豪绅名士吧,才敢以主人自居。
进入寺内,发现整个院子依坡而建,寺里房间也不算少,但都是现代建筑,每间房子里都供奉着各路神仙菩萨。院子里还有一个六角亭子,里面供奉着菩萨。根据寺内的断碑残片,发现从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光绪年间都有碑石记载,由此可见,此寺过去一定香火很旺。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该村凤凰山上有一座玉帝阁(当地人俗称红庙),其山门上也书写着古龙泉寺,请游人切莫混淆。




第十二站:玉帝阁(俗称红庙省保)
玉帝阁,坐落在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南的凤凰山麓,这里原是大宋会圣宫的一部分,现在是当地村民烧香祈福的场所。
该阁为两层,下宽上窄,顶部为四角檐。阁内为正方形,从下面可以看到二楼的楼板是用木板搭成的。顺着简陋的木梯上到二层,这里长宽仅约4米,顶部为木结构,靠着北墙立着一尊玉帝塑像。在并不宽敞的阁顶,四周墙上的彩绘壁画让人不禁驻足观看。壁画人物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服饰华丽,色泽鲜艳。
据重修玉帝阁功德铭碑记载,此庙为大宋会圣宫皇家庙院,大明嘉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都曾重修。数百年间,历经风雨沧桑,朝代更迭,仅仅留下玉帝阁向人们诉说当日的辉煌。据看阁老人说,当年修建玉帝阁时,由于石料缺乏,用的多是大宋会圣宫的残砖。由于玉帝阁外部通体朱红,当地百姓都称它为“红庙”,还称古龙泉寺。
今天,玉帝阁看上去质朴无二,虽说没了皇家的气派,但仔细观看,却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清灵。正是凭借着古朴素雅的建筑形态,以及对研究明、清宗教建筑艺术的独特价值,玉帝阁入选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三站:会圣宫碑(国保)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的凤凰山上。
此碑立于宋代景元年(1034)。螭首,龟座,通高9.2米,宽2.22米,厚0.72米,号称“中原第一碑”。该碑上刻飞鹤流云牡丹纹,帽顶盘守六条浮雕舞龙,碑额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等字,碑文楷书,36行,每行84字。由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李孝章书并题额。整体刀工精美,浑然天成。碑文文字之多,为全国碑文之最,其撰文、书肘、铁笔并称三绝。
碑文记述宫内四帝画像,为四帝歌功颂德。并记述了会圣宫地理位置及建宫由来、经过等。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宋仁宗为了解除从开封到西京洛阳祭奠先祖的奔波之苦,在今偃师山化乡的凤凰山(邙山的一段)上修建了会圣宫,作为祭奠宋代四位已故国君(其中一位是其曾祖父赵弘殷,被追封为帝)的行宫,以便斋戒沐浴,举办相关仪式。
今天的会圣宫遗址之上,会圣宫阙早已消散风中,只剩下会圣宫碑,还在苦守着大宋的尊严。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四站:王铎墓(市保)
王铎墓,位于偃师市山化镇石家庄村,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光绪末年始建的陇海铁路刚好从王铎墓地穿过,五十年代初陇海铁路修建复线,王铎墓大部分成为路基。可怜一代书法大家,逝去几百年余,竟难得一长眠静谧之地,真叫人扼腕叹息。
为一探究竟,遂于本周六前去探访。到了山化镇石家庄村边公路,路边有指示牌标明方向。刚向南穿过陇海铁路券洞,路左手边有一陡坡,借助杂草小树之枝干,艰难攀援而上。陡坡高台之上,即见王铎墓石马紧邻陇海铁路边,实属难得。两匹石马雕刻精良,几无风化迹象。遍寻高台各处,再也找不到其它遗迹。从陡坡上缓缓而下,再向南行,又见两个残龟(赑屃)趺弃于路边。
王铎,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世称“神笔王铎”。他在明朝官至礼部尚书。崇祯死后,他与众大臣拥立福王即位,建立南明小朝廷,南明封他为次辅大臣。在清军攻破南京城之后,他又归顺了清廷,被封为礼部尚书。
王铎还是闻名海内外的书法家,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王铎虽然书法造诣很高,可在历史上,他却因降清而被列入《贰臣传》,被后人所垢病。受此牵连,他的书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无闻尘世间。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经过一代又一代后人们的研习,王铎的书法拂尘生辉,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推崇。





第十五站:九龙庙(省保)
九龙庙,位于偃师山化镇石家庄村,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庙是当地民众为纪念一位有传奇色彩的治河英雄——黄守才而修建的,至今虽破旧但依然保存完好。
九龙庙又称黄大王庙,修建于清嘉庆十六年。历经200多年,很多地方已破败不堪,但至今仍保持着当时的格局。庙宇正门东西两侧是钟鼓楼,正中则是庄重威严的大殿九龙宫,店内供奉的就是治河能手黄守才。在大殿四周按次序分布着佛爷宫、地藏宫、安阳宫、玉皇宫、火星宫、三星宫、圣母宫七个殿堂。整个建筑群大多为砖木结构,顶部梁、檩、椽子上都绘有精美的彩绘,门窗则配以复杂的雕花,每根柱子的底座上也都刻有不同的浮雕,取自不同的神话故事,惟妙惟肖。大殿正中悬挂慈禧太后当年途经此地时钦赐牌匾,书有“威宣式遏”四字,当年九龙庙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尽管如今的九龙庙已经褪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它仍然是石家庄的村民们心中的一方精神守望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