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孟津县伯乐村拜谒泰山庙,探寻伯乐足迹。
该村也叫伯乐凹,位于洛吉快速通道朝阳段东侧,路口有伯乐村交通标识,还有一个大型驾校。
其村泰山庙系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属于清朝遗留建筑,建于何时,已无人知晓,也无从考证。只能知晓泰山庙重修于清同治年间,现有勒碑为据。过去,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是泰山庙会,届时,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规模空前。我们在村人的指点下,到了泰山庙一看,其现状着实令人堪忧。大门紧锁,房屋破败,杂草丛生。据当地村民讲,这里原来是一所学校,学校搬迁后,村民自发集资捐物修建了诸神神像,前段时间被一群不明真相的人把神像砸烂。目前,该庙的钥匙在一个老人手中,平时都不开门,仅仅是初一、十五开门两天。站在泰山庙前,凝神遐想,那宇庙的祭奠,观堂里的诵诚......这些或高尚,或有趣,或无奈,或乏味的精神构建活动,其实也是安顿一些并不富裕的村民们扯碎了的心灵,试图借此寻找的一方精神守望之地。不管怎样,也不应该去砸神像。至少,泰山庙存在了几百年,也是该村的一个历史的见证,何况还是县文保,更应该加以保护。
此外,这次探访,我们还了解了该村村名的由来。所谓伯乐,不是一个人名,而是天上星宿的名称,其职责是管理天马。在人间,人们将精于鉴别马匹优劣者,也称为伯乐。在我国,第一个称为伯乐的人是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现山东省成武县)。他出生于兽医世家,少时,就酷爱养马相马,且这一志趣终生不渝。成年后,以相马为生,其才学深得秦穆公所赏识,被封为伯乐大将军。潜心编著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马学专著,《伯乐相马经》,随后,又有《伯乐疗马经》,《伯乐治马杂病经》,《伯乐针经》相继问世。被称为马学四经。相传伯乐在为秦王相马期间,曾在孟津朝阳这一带住过,并训练出了日行千里的好马,就是千里马。先民们出于对他佩服,就把这个村子叫伯乐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