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鲁迅

分类: 小学语文 |
《三味书屋》
鲁迅
一、原文
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二、理解记忆
前言:鲁迅是绍兴人,在绍兴有个鲁迅纪念馆,这些应该知道,主要我是浙江人,对绍兴鲁迅纪念馆了解的,也去过,再者看过孔乙己,孔乙己喜欢吃茴香豆,如果你不了解鲁迅是绍兴人的话,绍兴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臭豆腐,这样应该就能记住了。
这篇文章首先进行框架分析,三段文字,第一段是介绍三味书屋是什么,第二段是三味书屋的环境介绍及与鲁迅关系,第三段是介绍鲁迅的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我们可以用一个思维导图来表示。
第一段:三味书屋是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为什么在那里读书?因为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所以第一段进行推导得出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第二段:有四句话,第一句见图,看图读文字;
第二句,先看看图,有没有发现放在四面的这些书桌都很大很重,如果说这么大的书桌要学生搬的话,会不会很重,很吃力的样子,好,现在我们已经记住了,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我们关注的是谁?是鲁迅,他的桌子在哪里?东北角,即右上角。
那么鲁迅在桌子上干什么?当然是读书习字了,还能干什么,难不成画画么?巧了,鲁迅还真画画。
最后一句话,《西游记》好记,《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也好记,我们需要记忆的是鲁迅是画画是怎么画的,就是一个动作,是把纸蒙着描绣像。
第三段:根据我们之前的三段分析,第三段讲的是“早”字的来历,先看一下图:
特别醒目的一个字——“早”字,但是相对于桌子而言确实是小了一点,如果我坐着位置上的话,我的“早”字不该这么刻的,为什么要横过来刻呢?这个“早”字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又看着像个奥运火炬,好吧,我是这么想的,但是文章中说像一个小火把,那就小火把吧。
那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如果我们采用相对来分析,肯定是“迟”了,所以需要“早”。现在我们要考虑为什么迟到的,原因是父亲害了病,鲁迅需要兼顾,几个方面,首先是自己的方面,其次是父亲的工作,第三是对父亲的照顾,文中第一点:“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是鲁迅自己的事情;第二点“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是父亲的工作,可以想想父亲没有生病,那么父亲会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因为我们的根本原因是“父亲害了病”,所以后面的所以事情都和父亲有关系,和母亲没有关系;第三点是对父亲的照顾,父亲的照顾主要是病了得吃药,买药不得花钱么?钱哪里来,去当铺呗,你说鲁迅还是学生的时候难不成还去赚钱不成,所以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因为这么忙,然后造成了一个结果,很偶然的一个结果——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想想自己迟到,会有什么结果,肯定怕老师责骂吧。我在这里说一下“寿镜吾”的记忆,寿镜吾,我想象成这个老先生吧手劲好,老有劲了,然后捂着拳头,特别严厉的样子,然后这种人气质很好,他的语言都言简意赅的,不会有多余的话的,就说了五个字,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原因,为什么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啊?是因为迟到,那他自然会说“以后要早到”。
鲁迅挨骂了,虽然不是骂,但是想想被这种气场压倒,比骂更不好受,只能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去,回去干什么?我们第三段的主题是什么?是“早”,然后他刻了一个“早”字。许多事情光说不做,光想不练是不行的,我们得走心,你说就刻了一个“早”字,就能早么?所以我们也要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才行,鲁迅这么做了,然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
最后半句的“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我的记忆方法是时势造英雄,时时早,事事早,然后这个英雄奋斗了一生。
三、总结
1、框架阅读
阅读一定要注意主次,而不能通篇平均阅读。先抓作者的主体思想,然后有必要的时候,再抓细节。这样才会在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实现快速阅读。
2、分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