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天气景象 的真实描写

(2016-06-09 12:19:31)
标签:

娱乐

文化

旅游

历史

图片

随着西部大开发热潮的到来,有关大西北的各类报道和文章也多了起来,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里的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越来越多地被许多文章所引用,那么,诗句中的“孤烟”究竟指的是什么?“长河”究竟指的是那一条河?“落日圆”的含义又是什么?查阅一些介绍唐诗的词典,都把“孤烟”解释为烽火燧烟,把“长河”说成是黄河,而对“落日圆”则没有更多的解释,只是说为了与“孤烟直”工整和对仗。

笔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经作为一名从事气象工作的军人,有幸参加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工作,在大漠戈壁生活、工作了两年时间。笔者认为:《使至塞上》这首诗,,完全是诗人对大漠自然风光的真实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生动地描述了一日之中天气现象的变化。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和画家,他的山水诗在创造静美的意境和处理空间的艺术等方面,为后世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树立了极高的标准,苏东坡曾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这首诗也同样是王维山水诗的杰出代表作。从诗的写作年代来说,许多的词典根据王维在公元七三七年秋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慰问,而认定此诗是写于公元七三七年秋,笔者则认为:此诗写作时间应该是公元七三七年春天,即王维留住河西节度判官时期所写,根据诗中的第三、四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来分析判断:春回大地,南风盛起,依靠风的运动来传播种子进行繁殖的刺沙蓬等戈壁植物,在南风的吹动下,干枯的植株随风一直滚动到汉塞以北的地区,而在中国的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是把春天大雁向北飞回繁殖地称之为归雁,王维诗中的“归雁”,则特指一种白额雁,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每年春天,都要飞越蒙古高原,远到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生活繁衍,和人们所熟悉的鸿雁是两个不同的雁种,应该说,这两句诗,既描写了自然界的景观,也揭示了诗的写作时间。

诗中提到的“长河”,笔者认为,是指的与居延古国相关连的黑河,而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黄河。黑河发源于青海省的祁连山,全长821公里(下游古代称为弱水),流经甘肃省河西走廊,最后注入居延海,这条在两汉时期及唐代著名的大河,一直到了清代,在诗人任万年的笔下,还是:“巨浪滔天大石浮,龙形滚滚向东流”,遗憾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黑河逐渐断流干涸了,整个黑河流域的阿拉善地区,自然环境严重恶化,成了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如果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为诗人对春天景物的描写,那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是对一日之中天气景象的真实描写,诗中提到的居延属国,位于至今尚未有人穿越的巴丹吉林大沙漠的西部,清晨,太阳升起,地面的空气开始吸热膨胀上升,由于沙漠地表的吸热程度高于周围的地区,所以,当沙漠腹地的空气不断吸热上升的同时,所在的空间就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周围的空气就会大量流向沙漠腹地以达到平衡,在流动的过程中,受到不平地形的阻挡,空气的流向发生变化,由此而形成一股高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尘卷风,它将地面上的沙尘、杂草挟卷而上,在空旷的大漠上旋转移动,远远望去,如同一个高大的浓烟巨柱,久久不能消散,见过它的人,定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大自然所创造的这种气势磅礴的景观相比,我们的祖先在千里大漠中点燃的烽火燧烟,又显得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

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气温开始下降,由于沙漠的降温幅度要远远大于周边地区,这样,沙漠腹地形成的特别干燥的下沉气流迅速向周边流去,使得周边地区的空气也随之变得非常干燥,晴空万里,没有一丝水汽,站在黑河岸畔,眺望那一轮西沉的太阳,由于失去了云彩的遮挡和水汽的折射,依然明亮浑圆,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慢慢地落到地平线以下,由此可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是在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热力和动力等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天气景象,由此也看出,诗人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和贴切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里的诗句,他用细腻的手笔,描写了江南水乡晚霞绚丽、烟波浩淼的秀美景色,滕王阁因诗而永驻,以至于前后二十八次的重修。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是用更简炼、更气势的手笔为我们描绘了塞北大漠苍茫辽阔、粗犷奇特的壮观景色,勾唤起无数人对大西北的向往之情。

两位诗人不同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江南与塞北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我们在欣赏这些佳句精华的同时,也为祖国千姿万态的风光、辽阔宽广的疆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随着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大西北更会以它辽阔的胸怀,壮丽的景色,迎接新时代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大众日报》20011012日周末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