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解红楼》〔202〕:《秋窗风雨夕》
(2017-11-06 08:34:37)
标签:
彻解《红楼梦》文化 |
《彻解红楼》〔202〕:《秋窗风雨夕》
━━《第四十五回》解读之四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的病时,黛玉自己说:“我知道,我这样的病是不能好的了。”并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黛玉两次言论,已表明:将别离人世。
黛玉还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按《红楼梦》记年,是第五年,宝玉十二岁。黛玉应该是十一岁,怎么反成了十五岁?许多红学家迷惑不解,认为这是作者笔误。
此处,脂砚斋批道:
黛玉才十五岁,记清。(庚·45F·ZⅡ2099)
脂砚斋批语特别强调:“记清”,说明这一句话藏有玄机,玄机何在?该回是第45回,45
+ 15 = 60
(利用回目数字,还有第十三回。)
以上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写作背景密码,具体时间是1722年11月8日──13日,康熙13日逝世。
这样就找到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解读的“节点”,是写“二玉别离”,一一宝玉同黛玉的别离,也即康熙同曹頫的别离。是作者借黛玉之笔,写自己的愁绪。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第一小节,以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风、秋雨七种物件显示出“凄凉”惨景,六个“秋”字突出了时令,一一“秋天”。
助秋风雨来何速,警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第二小节,着重写“风雨”来的太快了,康熙11月8日病倒,住入畅春园,一病不起,曹頫闻讯难以入睡,伴着灯烛直到天明。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第三小节写作者已预感到离别时期到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谁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提示读者深思,“谁”?写谁?“爇短檠”,一一时间不长了。
“牵愁照恨”,牵动了谁之悉,谁之恨?无疑,是作者,是曹頫!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第四小节,写“离人”弥留之际,弱不禁风时景象。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第五小节写作者的无可奈何,只有泪流不止。
全诗深沉地,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在1722年11月8日──13日这一段时间康熙病危,即将离世时的心境。康熙是曹頫最尊敬,最挚爱的天尊,他的病,他的即将别离让曹頫痛不欲生,在《红楼梦》中一次又一次地表达了这种情愫。
接着,是宝玉雨夜看望黛玉,暗写曹頫当时看望过康熙或切望去看视康熙。
当宝玉身着蓑衣出现时,黛玉不觉笑了,说:“那里来的一个渔翁?”
后,宝玉见黛玉喜欢,就说:“我也弄一套送你。”
黛玉说:“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脂砚斋批道:
妙极之文,使代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庚·45F·ZⅡ2105)
“不吉之兆”,暗示“别离”已不可避免。
作者书中寄希望于“燕窝”,希望吃“燕窝”出现转机,一厢情愿罢了。
高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