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解红楼》〔109〕:续《庄子》
(2017-08-03 08:19:12)
标签:
人文彻解《红楼梦》 |
《彻解红楼》〔109〕:续《庄子》
━━《第二十一回》解读之四
晚上,宝玉喝了两杯酒,不觉醉了。之后,一边喝茶,一边看《南华经》,他看的是:《外篇•胠篋》,云: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
趁着酒劲,不禁提笔续曰: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毁)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续《庄子》,明显针对袭人,麝月,宝钗、黛玉四人,如“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甚至于写出:“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这样的句子。
“戕宝钗”,“灰(毁)黛玉”,是笔,是剑?
宝钗隐寓乾隆,黛玉隐寓康熙,“戕钗”“灰(毁)黛”,其意不言自明。
末一句,作者直言道:“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迷眩缠陷天下者”,是什么?是情,即“清”也。
初看,宝玉醉续《庄子》,细读,则直指清室,这就是深藏在文献典故中的深意、隐意、寓意、他意……
请注意,《外篇·胠篋》本身的涵义是:小盗撬箱,中盗窃箱,而大盗却窃国。如田成子窃齐,十二世而有齐国。
《胠篋》最终说的是“大盗窃国”,并以田成子窃齐为例,暗喻努尔哈赤窃中华。曹頫同时还暗示:《大清》亦将十二世而终。
如何防止此类大盗呢?“绝圣弃智”,因此,有戕钗毁黛之语。
关于续《庄子》一事,已卯年(1759),脂砚斋有一批说:
书中续《庄子》的是宝玉,脂砚斋自称“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这就是说:宝玉 = “余” = 脂砚斋,三位一体。
我的“《红楼梦》古钞本研究”一文已经论证了作者,批者都是曹頫。
上述公式就成了:宝玉 = “余” = 脂砚斋 = 曹頫,四位一体了。
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