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曰《彻解红楼》〔34〕
(2017-05-18 08:37:29)
标签:
文化高曰《彻解红楼》 |
━━《第四回》解读之一
《列藏本》第四回回前有一首回前诗:
眼底物多情,君恩成可待。
《卞藏本》将“君恩成可待”,改为“君恩或可待”。
曹頫回前诗有个特点,常常是站在书的幻境之外,从现实的角度发表看法,见解,有同批语相似的性质。
有些红学家,看不出这一点,硬往书中人物身上安插,有人就将这首诗与贾雨村联接起来,硬往上套。
作者的回前诗同他的批语一样,也是“凤无头,龙无首”,不知谁写的?也不知与谁的?又一处葫芦提。
首先,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这就必须判明作者是谁?笔者已论证:作者是曹頫,因此这首诗出自曹頫之手。
写谁的?写曹頫自己,这是曹頫在乾隆继位后最初的一段心理状态。
曹頫对待乾隆心理上是矛盾的,乾隆继位,首先免除了曹頫三百多两的欠银,接着,追封曹頫二世祖曹振彥为资政大夫。这就是曹頫极力称赞的“眼底物多情”。
曹頫似乎看到了“起复旧员”的希望,因此《列藏本》,《卞藏本》上写下了“君恩或可待”的期盼。
“捐躯报君恩,未报躯犹在”,是说:我曾经为国效力过,后虽然遭到雍正五年抄家的噩运,但幸好目前“躯犹在”,因此幻想“君恩成可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仅此而已,幻想破灭。
1754年,制作《甲戌本》时,删掉了第四回回前诗,以后各版本再没有选用。
这首小诗,又一次验证了作者是曹頫,诗意与他的他的经历,思想,写作意图,完全吻合。
除曹頫外,如以其他人为作者,难以做到天衣无缝。
写了,又删除,也只能是曹頫自己思想发生变化的结果,最初,曹頫确有二宝(宝玉、宝钗)合婚的念头,这一点通过批语有暗示。后果断将宝玉对宝钗的关系定位于“不情”二字上,遂于1754年(甲戌年)删除了这首小诗。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