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曰•《彻解红楼》〔9〕
(2017-04-23 08:51:17)
标签:
《彻解红楼》〔9〕365文化 |
高曰•《彻解红楼》〔9〕
《楔子》中甄士隐于梦中见“太虚幻境”牌坊两边有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一联在第五回又重复出现了一次,《红楼梦》中这是唯一的一次重复,说明这一联地位特殊,至关重要。
1767年后,畸笏叟批道:
不是的,作者是在提示:阅读《红楼梦》必须注意辨别“真” 、“假”。
二百多年的红学史证明:“真” 、“假”不辨,造成了今天红学界的混乱局面,特别是《楔子》中有几句话,因为“真” 、“假”不辨,让无数红学家陷入谬误的深渊,且沉降其间,迷不知返。
《楔子》中有四句话是究竟“真”还是“假”?
这是一道诡异的选择题,假使“真”为A,“假”为B,请问你是选择“A”还是“B”?
第一句:“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一句是“真” 是“假”?二百多年来绝大多数人选择了“A”,认为这是一句真话。
对吗?
让我们来看看畸笏叟的批语: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甲·1F·JⅢ0031)
显然“雪芹披阅增删”这是一句假话,应该选择“B”,它并没有说作者是曹雪芹,但程伟元却猜测性地认为作者就是曹雪芹,并且堂而皇之地写到他刻印的程高本封面上。
1921年,胡适也选择了“A”,并着手对曹雪芹进行考证,由此产生考证派。
第二句:“大旨谈情”
这一句,人们大都选择了“A”,认为这是一句真话。
笔者认为应该选择“B”,这是一句假话。
到底是谈“情”,还是谈“清”,谐音规则适用不适用这个字?作者本意是“情”?还是“清”?
一字之差,差之毫厘,逆之千里。
文本派相信了前者,遂产生了“文本派”。
第三句: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1F·JⅢ0033)
这是《楔子》中第一首标题诗的批语,相关批语也有一个辨别“真”,“假”问题,一部红学史证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A”。
对吗?
笔者在《开启红楼之门的金钥匙 〔39〕戛然而止》中证明了八十回《红楼梦》是完本,不是殘本。
这条批语是为配合文本造假设置的,许多人相信了它,选择了“A”,由此产生了续书派。
第四句:甄士隐
脂砚斋在此句下批道:
托言将真事隐去也。(甲·1F·ZⅡ0028)
根据“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及脂砚斋批语显然这一句应该选择“A”,可是文本派却选择了“B”,置若罔闻。
索隐者和探佚者都是选择了“A”,遂产生了索隐派和探佚派。
由于选择“A”,选择“B”不同,四句话产生了考证派,文本派,续书派,索隐派,探佚派五大流派。
辨识“真”,“假”,是阅读《红楼梦》的“要诀”之一,也是一个基点,没有辨识“真”,“假”的能力,勿谈红楼。
曹頫造“假”,是形势所迫,是必然的;
要研究曹頫造“假”的手段;
要锻造识假的“巨眼”;
并以此为起点构建起21世纪红学框架。
2017、04、2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