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主动融入探究、发现等活动,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归纳概括获取知识,从而就会爱上上课,尤其是处于边缘的学生,如果他们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更是会触及到他们的内心,从而改变对历史的看法而喜欢上历史,从而提高他(她)们的成绩。
我班正在探索边缘生转化的研究,课堂作为主阵地,自然需要教师悉心布置。边缘生作为我班的主力军,他们在课堂上的动作、回答问题、与同学交流等等都表现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情境引入
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法西斯国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世界人民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雅尔塔会议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建立联合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0年是雅尔塔会议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形成65周年。在2020年中考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
三、整体感知

四、夯实基础 :
师出示本专题史实知识部分:(边回忆边填空)
一、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 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争夺回到会议桌上。
2. 确立标志:
1919年1---6月,英、法、美等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
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
1921---1922年,美、英、日等九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了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4. 新的矛盾:
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 结束:德、日两国法西斯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
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
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扩展:经济领域推行援欧的马歇尔计划。
形成:与1949年北约的建立针锋相对,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
(1)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美苏带来沉重军费负担;
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4.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俄罗斯的力量逐渐增强,西欧、
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
(1)“一超”:美国。
(2)“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
(3)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经济实力。
3.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4.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5.我国在当今世界变幻的格局中的应对措施: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以应对未来的世界竞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记忆、消化基础知识部分
五、拓展提升 :
1.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物。
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3.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一直在延续,面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遏制中国的因素在增强,因此内强实力,外显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是当务之急。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根源没有消除。我们必须在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提高警惕,居安思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