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气体、如氧t氟、氯、六氟化硫等,它们的游离能特地太。当电子与之相撞时,通常不能产生碰撞游离,反而撞击电子被吸附而形成负离子。这样的气体通常称为负电性气体。
在负离形成过程中,气隙中的电子逐渐减少。另外,由于负离子体积大、运动速度慢,因此它不易使气体游离而产生新电子,所以负离子的形成会阻碍击穿过程的发展。
在气体放电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有带电质点产生的游离过程,也同时存在带电质点从游离区消失或削弱其游离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去游离过程。在放电发展过程中,游离起主导作用。而在电弧熄灭过程中,则与前面相反,去游离起主导作用,去游离过程将使气体迅速恢复中性的绝缘状态。
带电质点的消失重要有下面两种形式。
(一)带电质点的扩散
气体中的带电质点也和其他的中性分子一样,经常处于不规则的热运动当中。如果不同区域的带电质点存在浓度差,则它们总的趋向是不断从高浓度区域移向低浓度区域,趋向于使各处带电质点浓度变得均匀。这种现象称为带电质点的扩散。当气隙发生放电并去掉电源后,放电通道中高浓度的带电质点将迅速地向周围扩散,使间隙恢复到原来的绝缘状态。
(二)带电质点的复合
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时,有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带电质点的复合。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的复合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发生在正负离子之间的复合称为离子式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复合是与游离相反的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游离时吸收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光辐射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其他气体分子的游离,使气体放电出现跳跃式的发展。
带电质点的复合强度与正、负带电质点的浓度,质点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带电质点的浓度越大,质点的相对运动速度越低,则复合越剧烈。在常态下,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大约存在500一1000对正负电荷。它们是外界游离因子(高能辐射线)使空气发生游离和产生出来的正负电荷又不断地复合所达到的一种动态均衡状态。
该信息链接地点:http://www.sct88.com/news/show-7495.html
本文转载自商诚通B2B电子商务平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