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说课
(2021-05-31 10:44:08)《鸽巢问题》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知识点。《鸽巢问题》包含着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应用它可以使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的解决。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原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原理”去解决。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3、教学重难点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能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初步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二、说学情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因为鸽巢原理的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存在性,比较抽象,因此要真正让小学生深刻理解,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三、说教法学法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问题引导讲授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学法: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方面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设计五个环节: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提升思维,建构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回归生活,课堂检测。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五个环节的教学:
环节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4个学生抢3个凳子的游戏,总有一个学生没有凳子坐。借助学生的发现,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此时,我会点明:告知这个游戏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原理,即鸽巢原理,从而引出新知。
通过情境设置,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对此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环节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我出示例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提问1、“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此环节,我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动手探究,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的理解所授新知,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有效的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环节三:提升思维,建构模型
根据教材,我会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发现关于此类问题的规律。首先提出思考问题:“如果把5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铅笔?”“如果把8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自己得出结论,然后继续延伸提问:20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呢?80支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越来越多的铅笔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你有简单的办法吗?此环节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学生发现不能用摆一摆来解决了,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从而得出m÷n=a……b ,至少放进了a+1个物体.
环节四: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下述练习:
1、把5鸽子放进3个鸽笼中,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鸽子。为什么?
2、把11只鸽子放进4个鸽笼中,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几只鸽子?
3、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4、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这样设计练习:一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二是为了让有需要的学生在拓展中得到挑战,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五:回归生活,课堂检测
检测题:全班任意找13个学生,他们中至少有(
在这个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点,若学生总结不够完善,我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得以认知。
七、说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可取之处有:
1、着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2、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力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灵活使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一是感觉老师仍在牵着学生走,不敢放手,
二是对于“总有······至少”的精炼说法,一定还有学生理解不到位。
回顾整节课,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碰撞的火花,它时时点亮的是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探索出一个简单的算式模型,成功地解决生活中某一类抽象费解的普遍现象,不正是数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吗?我要说,我力求在磨练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