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连加、连减》教案

《连加、连减》教案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教材第2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我最棒
9+8+4=
7+59+20=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 (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
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例如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由于数据的特点,第(2)种计算思路简单,教师要给予特别评价,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巩固练习
1. 用竖式计算。
37+28+19=
2. 数学小诊所。
24+18+13=42
四、课堂总结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测试
A类
笔算下面各题。
B类
有85个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