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本义解析——或、國、域

汉字本义解析——或、國、域
http://s11/mw690/00688Ycrzy7m2mrroRY0a&690
关于“或”字,今人多认为在金文中“或”、“國”、“域”为一字,其实则不然。
上图中字形1、2和3形同为一个字,许慎《说文》释“域”:“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从囗,音guo,即甲骨文中“國”字初文(见《汉语大字典》),亦有城郭之“郭”义;“郭”,外城也。一,地也;这里指字形2和3中“囗”上下左右的笔画,象城郭之形。因“國”、“域”二字意同,许慎在《说文》中误以“國”字之形意以释“域”。其释文断句应为:“域,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囗、戈亦声。所以“國”字初文为“囗”,后加音符兼意符“戈”为字形1,再后来叠加意符“一”为字形2,字形3省减笔画,再后来在字形3再次叠加音符兼意符“囗”演化为字形5,成为今天的“國”字(按:最初,國同郭为城市之意,并无现在的国家之意,后为避汉高帝刘邦讳,废邦而用國字。)。
字形4和6形同,为同一个字,即“域”字。字形4和6“戈”左下字形与“國”字所从虽然形近,但大不同;这个字形乃甲骨文中之“土”字,见图。http://s12/mw690/00688Ycrzy7mBKg6WmLbb&690应释为“从土从戈,土亦声。”故后来仍叠加音符兼意符“土”成为今天的“域”字,见字形10。
释义:國,邦也;初文从从囗从戈,囗、戈亦声;后叠加音义符“囗”。域,邦也;初文从土从戈,土亦声;后叠加音义符“土”。
或,音huo,假借字,应从字形3假借演化而成。
另外,细审字形1、2、3即“国”字所从之“戈”字形似“必”,按汉字演化规律应为“戈”之形;细审字形4、6即“域”字所从之“戈”按汉字演化规律应为“戊”之形,兼表音,同“成”字之造字。因无甲骨文资料,暂存疑待后解。
(注:本文所采用之图来自《字源》,其他典籍文献资料之释文因观点不同,需批驳,过于麻烦,故在此不再赘述。)
棫、罭、㰲、淢、閾、蜮,皆“域”声;聝、惑,皆“國”声。由此可以看出“域”为主流,此前“國”应多用“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