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教案
(2016-04-13 19:07:51)《刺客列传》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专题目标:
1、了解《史记》中通过刻画人物来表述历史过程的叙事特点,了解人物的具体事迹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和叙述历史进程的作用。
2、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在刻画不同人物和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时,采用的不同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在了解、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历史真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表面矛盾而实际上更高层面统一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
本文目标:
了解司马迁给人物立传的意义以及本文场面铺排,气氛渲染等特有的写法。
教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第4篇《刺客列传》,进一步体会《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原文分别写了四个刺客,本文节选的是其中荆轲刺秦王的部分。另外三个刺客是: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二、简介本文有关背景
战国末期,秦并天下,势不可挡。秦军灭韩破赵,大兵直压燕境。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更出去国家的危难,派荆轲行刺秦王,以图最后孤注一掷,延缓燕国危机。
三、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2、3、4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刚才我跟他讨论剑术,他说了我不满意的话,我眼睛瞪了他。)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他当然要离开的,我刚才用眼睛震慑了他。)
(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默默地逃走,以后就再也不见面了。)
2、讨论问题
(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
(既暗示荆轲其实是儒雅之士,又为以后刺杀秦王做了交代。)
(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强烈地维护自尊,也暗示荆轲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后文刺杀秦王不能成功而伏笔。)
四、结合有关注释,理解5、6、7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怎么可以因为受了欺侮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国的逆鳞呢!)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那樊将军在天下困厄时,投靠到我这里来,我到底不能因为强秦的威胁,就牺牲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撵他到匈奴去,这本是我生命结束时才能做的是事了。)
2、讨论问题
(1)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
(一不同:喜欢读书,个性深沉;二不同:交往的人都是特别有见识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三不同:个性不羁,好喝酒,大街上唱歌、哭泣旁若无人。)
(2)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鞠武的自私势利,胆怯懦弱;应当说他的话是大道理,也是利于燕国的,但是已经难以实施,或者根本上已经来不及实施。太子丹的义气豪爽,威武不屈。)
第2教时
要点:继续疏通课文,理解讨论
过程:
一、结合有关注释,理解8、9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我自以为和您不是外人,就把您介绍给太子了,希望您到宫里去拜见太子。)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年高有德行的人所做的事,是不能使人家怀疑他的。)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不把天下所有的土地完全并吞,不使天下所有的国王完全臣服,它的野心是不能满足的。)
2、讨论问题:
评论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⑩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一是胁迫秦王订立盟约,退还所侵略的诸侯的土地。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订立盟约也不会履行,因为大家很清楚,秦王的目标是要统一国家。二是使秦国大乱,诸侯再次合纵消灭秦国。也是不可能的,即使秦王赢政被杀,秦国会有其他国君出现,也是要继续吞并六国的,再说六国诸侯已经无能力和无心思联合了。)
二、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0、11、12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如果现在就去,却没有使他信任的东西,那么秦王还是没法挨近的。)
(现在就这样前往却不能达成任务回报的,才是无用小子呀!)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
2、讨论问题
荆轲为了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准备最有用的信物,准备最厉害的匕首,这些可以看出他计划的周密性,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表现出一个刺客的本色。)
三、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3段课文
1、翻译,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2、讨论问题:请说说这段场面描写的特色和感染力。
司马迁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往往熔铸进自己全部的爱憎,场面里往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浓重的氛围情调。
通过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造成意境和情调。
首先,突出局势的严重、使命的庄严和行事的秘密,又突出环境的萧杀和参与者悲慨的心境。
其次,作者处处着意渲染“皆白衣冠以送之”,给整个场面笼罩上一层悲哀氛围。接着写“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从乐调上加以渲染,使悲哀的色彩更加浓重。
再次,作者在这里绝不单纯写悲而更在写壮,写悲中之壮。此行之险恶、之凶多吉少,荆轲是非常清楚的,但他并没有犹豫和畏惧,为了铲除暴虐,他视死如归,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就抒发了他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使场面由悲向壮推进,乐调由衷婉感伤的变徵之声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和由此所激起的送行者的反应“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更把悲壮的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路,义无反顾地走了。至此,悲壮的气氛达到了顶点。这里,场面之悲壮,气氛之浓烈,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为之感叹唏嘘!)
第3教时
要点:继续疏通课文,理解讨论
一、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4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1)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秦舞阳脸色都变了,非常害怕,群臣感觉他奇怪。)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便倚靠着铜柱笑,双腿张开,坐在地上大骂道:“事情所以不能成功,只因为想活捉胁迫你,好得到你退还诸侯土地的诺言,来回报太子。”)
(于是左右的人上前杀了荆轲,秦王心里不愉快了很久。)
2、探讨问题
(1)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何作用?
(2)评论荆轲“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的话。
(3)有人说荆轲刺杀秦王不成功,与他的过于自信和剑术不精是有关系的,你怎么看?
(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面衬托荆轲的沉着、勇敢。文中还有威严天下的秦王绕柱逃窜的丑态以及不怡者良久都是侧面衬托荆轲。)
(可以看出荆轲对秦王的幻想,也反映出他想法的天真。至于有人说不该把太子暴露出来,其实说与不说,秦已经清楚了幕后的使者。)
(应当说有关系,他有刺杀秦王的机会,但是,他还是没有把握住。)
二、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5、16、17、18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日:“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日: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鲁勾践听见荆轲行刺秦王这件事情以后,私下里说:“唉,可惜他不好好研究刺剑的技术呵!我也太不了解人了!从前我呵叱他,他当然以为我不是他的同道了!
”
太史公说:世上的人们说到荆轲,所说的有关太子丹的运气,“天上落下粟来,马头生出角来”的话,说得太过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是不确的。以前,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有交往,详尽地知道这件事的经过,对我说过像以上所说的话。从曹沫到荆轲这五个人,论他们的义行,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但他们立意都很显明,不背弃他们立定的志向,声名能够流传到后代,难道是虚妄的吗!)
2、探讨问题:司马迁如何看待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
(不论成功与失败,认为他们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义举,认为他们立场鲜明,不违背自己的志向。)
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所以上课过程中进展较为顺利,重点字词能够落实到位,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