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惩恶扬善的结局—观越剧《何文秀》

分类: 《秋》续散文序跋感 |
2016年3月27日,这一天正是越剧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有幸在社区文化中心观看了北京青年越剧团上演的尹(桂芳)派名剧《何文秀》。
何文秀的水绿,王兰英的水粉,入画的是扮相俊美、玉树临风、粉妆玉琢的一对佳人。灯光变换着画的底色,也调整者观众入戏的心理色调,树木山石桌椅点缀其间,皆以简静姿态衬托人物表演。在视觉上已先予人愉悦。
剧情是:明嘉靖年间,恶霸张堂,依仗干爹严嵩权势,横行不法,书生何文秀偕妻王兰英赴杭,路过海宁,与张堂邂逅。张堂欲图霸占王兰英,设计圈套,诱使忠厚老诚的何文秀堕入套中,张堂在调戏王兰英,逼奸不成之后,恼羞成怒,制造冤狱,陷害何文秀。幸解差王德仗义,私放何文秀逃走。张堂既害何文秀,又追抢王兰英,兰英逃至杨家茶馆,被杨妈妈所救,遂随同杨妈妈一家避居桃源九里桥桑园地。三年后,何文秀改名王察,官为巡按,微服察访民情,访得了张堂无数罪迹,也访到了王兰英的下落。为了有利于剪除张堂,为民除害,不能与久别的妻子会面,只得假借算命劝慰兰英,并安排兰英至巡按衙门伸冤告状。巡按上堂,张堂气焰嚣张,在大量确凿的证据面前,不仅不认罪,反而对何文秀进行恫吓威胁。何文秀为了正法纪、雪民愤,不顾“丢官削职难保命”的重压,断然将张堂处斩。作恶多端的权贵义子张堂终于难逃法网。
故事源于明传奇《何文秀玉钗记》。
“大团圆”结局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普遍形态,“大团圆”结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一种传统的结构定式。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尚圆传统以及"中和"为美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大团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同时这种文化底蕴与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又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人都是讲究善恶有报,好人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的事物,这一点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尤为典型。这种团圆是中庸儒学与传统文化千年浸润的结果,因此,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国古典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这种直观的交流形式使得剧作必须关注大众品位,只有符合大众品位,才得以认可,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剧作家就应该乐于描写“大团圆”,这样戏剧才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此剧集中了越剧的美又使人物天性中的善得以放大,“屡变者面貌,不变者精神”。
http://s14/mw690/00688VOTty721WCPgwld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