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2019-11-20 11:27:37)

8---99    襄樊码头遗址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

 

探访日期:2018、11、30

 

 

 

大码头:位于米公祠西端。原为陡坡式土码头,清道光八年(1828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建樊城堤防时,同时改建成阶梯式石码头。上建有牌坊,系青瓦单檐九脊顶,横额刻“大码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坍塌。码头石阶陡峻,上方是方形,有21级,顶上两翼各设拐角石梯,有12级。下方是扇形,有14级,两侧均有条石垒砌的矶头。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龙口码头:位于龙口南侧,以巷名龙口而得名。码头原为陡坡式土码头,清道光八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建樊城堤防时建成两座条石码头,呈“V”字形,双层踏步式石磴道。码头上方是砖砌券门,似卷棚顶,短檐出翘,造形简朴。民国二十四年汉水暴涨冲毁一座,现尚存一座。

 公馆门码头:因临近公馆门而得名。原为土码头,清道光八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建樊城堤防时,同时改建成石码头。后人为缅怀郑敦允修筑石堤、造福于民的功绩,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公馆门西北侧建郑公祠,并在码头平台驳岸正中镶嵌阴刻“民不能忘”石碑一方。码头占地220平方米,由石磴道和石平台组成,上层石磴道呈扇形,18级,下层平台亦是扇形,长16米,宽2.5米至7.3米不等,两侧各有石磴17级。另辟有水泥路的汽车通道,一度供汽车过江。昔日码头供达官贵人过渡专用。解放后除供行人过渡外,还装卸芝麻、油饼、盐、煤、山杂、木材等货物。1970年7月襄樊汉江大桥通车后,只是起运青沙,年吞吐能力约5万吨。\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林家巷码头:因位于林家巷南侧而得名。原为梯级踏步式土码头,清道光八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建樊城堤防时,同时改建成石阶梯码头。码头规模较大,上边建有石牌坊,系两柱三间楼,出檐深邃,翼角浑飞。坊柱上镂刻山水、人物、花卉,

刻工精细。石柱前后镶嵌有抱鼓石,精美牢固。牌坊上方横额石刻“林家巷”、“汉沔津梁”。牌坊侧立有清道光十年、襄阳知府郑敦允撰《三瑞亭记》石碑一通,详志樊城石堤兴建始末。牌坊下是25级的石阶梯,规整一致,两边遍置石望柱,柱间铁链紧扣,美观大方。码头昔日是南北商旅货运装卸和两城往来过渡的主要码头。1964年冬整修加高堤防时,将牌坊和望柱拆除,石阶梯完好无损。1970年7月,襄樊汉水大桥通行后,林家巷码头行人过渡停止,货物装卸转移。

    邵家巷码头:因位于邵家巷南端而得名。码头始建已无可考。现存码头系清道光八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建樊城石堤时,同时修建。码头上方原有砖石砌筑的小型牌楼,十分精巧。但因年久失修,解放前即已毁坏殆尽。码头是石砌平台,分两边上下,各有石阶梯十余级。

晏公庙码头:因位于晏公庙南而得名。码头始建已无考,现存码头系清末改建。码头上方建有长方型仿楼阁式的双层亭台,重檐歇山顶。面阔正三侧二,下层全部石雕,亭台上额书“晏公”二字。台基临水处镂雕石龙头两个,昂首挺立。下为平台,两侧筑石台阶三十余级,望柱三十余根。1949年春,我人民解放军南下时,于此处架设浮桥将亭台拆除,码头尚存。除供行人过渡外,还装

卸土特产货物之用。

余家巷码头:因座落在余家巷南端,故名。始建已无考。原为自然土岸坡,后约清末时建成踏步式石码头。码头上方建砖石砌的小型牌坊,正次三间,单檐庑殿顶,通高5.6米,宽4米。石横额刻“余家巷”三字,上款“道光乙巳(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七月吉日立”,下款“署襄阳府事刘若硅知襄阳府事清安泰重建”。

牌坊下设有一处长13.5米,宽12.8米的平台,两侧各有宽2.5米的石台阶。码头供行人过渡和货物装卸。

   官码头:位于麻鞋湾南端,古代是达官贵人的专用码头,故名。1968年改名人民码头,人们仍称官码头。始建已无考,清末改建,系石条铺筑。码头临街处原有一座三开间的石质骑楼,其券门净空高约5米,宽约4.5米,上横额阴刻“官码头”。骑楼西侧有楼阁式建筑“大士阁”,可供品茗观赏。码头为单行道,石阶宽约4米。下行10级台阶,是一约10余平方米的平台,台边横江雕凿一条石巨龙,栏高1.5米,长约10米形象逼真。平台西向下行台阶30级。

占吉庙码头:因码头有占吉庙,故名。码头始建已无考,清末改建。码头上方是庙宇与牌坊相结合的建筑物。上是庙宇,下是石质牌坊、碑、化香炉、狮、怪兽、

龙等。牌坊为两柱三间楼,坊顶坡度平缓,檐头翼出较

大,制作精巧。楼间雕镂甚细,其图案有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石柱前后镶嵌抱鼓石,使其牢固、美观。庙宇小巧玲珑,高二层,横额石刻“占吉庙”码头在历史上为客货两用。

    回龙寺码头:因临近回龙寺而得名。原为陡坡式土码头,后于清末逐步改建成石阶梯码头。码头上方建有楼阁式的魁星阁,高三层,净空高约14米。楼基是砖台,楼中间镶嵌石质门框,门框遍雕花纹图案,楼上层施平座及勾栏、梁架规整简洁,屋顶青瓦密布,朴厚劲秀。1935年汉水横溢,魁星阁被夷为平地。唯石台阶保存完整共15级。码头地处商贸聚居地,自1970年后,改建为直立式码头,增置设备,主要装卸日用百货、工业原料、砂石等,年吞吐能力27万吨。

    五显庙码头:因码头有五显庙,故名。始建已无考。原为陡坡式土码头,后清末改建成石质码头。码头上方原有小庙(五显庙),面阔三间,硬山顶,

青砖砌筑。码头有齐整的12级石磴道,中间为大平台,专供人休息用。因码头狭窄,通行不便,1964年冬整修加高堤防时,将码头封闭,尚存数级石磴道。

    基峨巷码头:因邻近基峨巷而得名。始建已无考,清末改建成石码头。码头上方建有石牌楼,为两柱三间楼,歇山式,屋檐荤飞,结构紧巧,通高约5米,宽约4米,檐下一横额石刻,曰“基峨巷”。牌坊下方,是石磴道,有13级。码头除供行人过渡外,主要装卸棉花,布疋,香烟,盐等货物。1964年冬整修加高堤防时,将码头封闭,仅存数级石磴道。

汉阳书院码头:因北邻近汉阳书院,故名。始建已无考。原为陡坡式土码头,清末改建为石码头。码头上方建有砖木结构牌楼,系四柱三楼,灰瓦布顶,吻相间,朱红色方柱,色彩艳丽。枋心有蓝底铜色题额,曰“汉阳”。沿牌楼下行,有13级石阶梯,中间筑有石矶头,

即可抵卸洪水浸袭,又可供人休息。抗日战争时将牌楼拆毁。1964年冬,整修加高堤防时将码头封闭,仅存少数石阶梯。

  中州码头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千福码头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小北门码头

 

襄樊码头遗址---第八批国保探访录(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