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批国保探访录(19)五台山古建筑群

(2016-02-27 11:43:30)
标签:

文化

旅游

分类: 探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6五台山古建筑群、显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探访日期:19879   2004530

五台山古建筑---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

山西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是五大禅处之中规模较大,历史最为古老的一处。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为五台山佛寺开山之祖。根据《清凉山志》记载:“后魏孝文帝再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至唐代武则天时又更名为“大华严寺”。隋唐之际,寺院的规模继续增大,周设十二院,前有高塔耸立,后隐菩萨真容。明朝初年太祖重修,敕赐匾额“大显通寺”,清代时又重新修葺,才形成了今日的可观规模。

寺院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各种建筑400多间,现存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建。寺院四周山峦起伏,古柏参天,林荫蔽日,清净幽雅。共占地120多亩,建筑布局紧凑,殿宇巍峨,中轴线上有殿堂七座,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菩萨殿、大佛殿、无量殿、

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各有特点,无一雷同。在中轴线建筑的左右两侧,各种建筑齐备,共有厢房、配殿、厩库、禅堂、方丈院、僧舍等300余间。大佛殿重檐歇山顶,四周环以长廊,转角处向内收缩,前檐雀替设以龙凤图案,形制壮丽,雕刻精湛。

无量殿为砖砌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仿木结构,外檐砖刻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殿内供有无量佛。殿内保存的《华严经》字塔,属稀世珍宝,塔是由长5.7米、宽1.7米的白绫组成一幅七层宝塔图像,回栏曲槛,斗栱华檐,白绫上用蝇头小楷写《华严经》八十卷,共有600043字,它是康熙年间苏州人许德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的。

铜殿,三间见方,高达5米,重檐歇山式顶,殿身比例和谐,铸造精良,青铜鎏金,柱额花纹、隔扇棂花,全用铜铸勾勒而成,殿内有小佛万尊,布满了整个殿堂,金光闪闪,光彩照人,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超铸造技术和艺术才智。殿左右两侧有明代铸造的青铜塔两座,高8米,八面十三级,表面满铸佛像,极为精致、秀美。山门前的钟搂,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是明代天启年间所铸,撞击之后,声及全山,久久不绝,声势浩大。

在五台山诸寺中,因为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为古老,故亦被称为“祖寺”,朝拜礼佛之人,必先拜谒显通寺。



http://s6/mw690/00688UV1zy6ZGWik8h785&690

 

五台山古建筑---菩萨顶    清    五台山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古道场,而菩萨顶,是传说中文殊菩萨的居住处。因此,菩萨顶曾名为真容院、大文殊寺。菩萨顶地处台怀极顶,拔地而起,雄伟壮观,声名远播,显赫于世。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 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到清顺治年间,菩萨顶改成喇嘛庙。

  明代时,菩萨顶曾经进行过扩建。到清代时,清朝皇帝康熙、乾隆曾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拜佛,息宿于菩萨顶,并在寺内题匾、铭书、撰文刻碑。后来,他们下令重

修菩萨顶。如今看到的菩萨顶,就是当年依照清代宫殿式营造的。

  清代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康熙曾赐予菩萨顶大喇嘛一颗提督印、一口暂杀剑,还饬令山西人民向大喇嘛进贡,进贡的范围甚至包括当时的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这个时期的大喇嘛 ,身份超人,乘坐着皇家赐予的鸾驾,其声名甚至压倒了当时的黄教首领。授封的大喇嘛 继承了特权,继续作威作福。下到清朝雍正年间,五台县在朝的翰林郑禧、五台知县陆长华联名上表弹奏大喇嘛获准,下旨查办,大喇嘛畏罪自杀,才算结束了大喇嘛这段对五台山僧侣、人民的残暴统治。

  菩萨顶占地45亩,规模颇大。寺内,有殿堂、楼房、僧舍、神堂430余间。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菩萨顶居于山巅,地势高而宽旷,视野极为开阔。

   进寺,入山门,两侧鼓楼、钟楼对称搭配,中为天王殿,两侧配以侧殿,这是菩萨顶的前院。中院,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居于院内。康熙的御笔手书"五台圣境"石坊一座立于院中。后院,置大铜锅三口,是按传统习惯寺内每年腊月初八煮粥施舍用的。前院左侧,有一处小院。院内,有乾隆的题词。 



http://s12/mw690/00688UV1zy6ZGWw6uZJfb&690

http://s9/mw690/00688UV1zy6ZGWwBlVud8&690



http://s12/mw690/00688UV1zy6ZGWAQO27ab&690


五台山古建筑---寺    明、清    五台山 

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据说由于此处显过圣灯,所以名落佛寺。明代弘治年间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由青庙改为黄庙,而落佛寺也改名为“罗寺”。 

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据传,罗寺过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络不绝,它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座寺院。在山门前有一对唐代石狮,大而雄壮严的气氛。 

寺既然已经从青庙变成黄庙,难怪罗寺文殊大殿内的骑狮文殊菩萨像面部并非金色而早呈乳白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卧在莲台上而不是站着或卧在砖台上;肩膀两边伸出肩花,花在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这些都体现了黄庙中文殊像的特点。 

寺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禅房、配殿、廊房地产118间。

寺的后殿有一个著名的“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那是用寺院内的一棵“圣树”做成的,成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殿中置有1座莲花台,是一个转盘,有水波形状的雕刻。转盘内侧安装了四方佛,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画,中央有木质瓣。花瓣便会张开。当花瓣开放时,背对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会显现出来。“开花见佛”之名,便由此得来

 

http://s3/mw690/00688UV1zy6ZGXli6D8f2&690

 

五台山古建筑---碧山寺    明、清    五台山 

碧山寺,位于台怀东北5里处的光明寺村,也名普济寺、广济茅蓬,为云游的青庙僧人云集借居处。  碧山寺创建于北魏,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重建,清

代复修。庙前,有牌坊山门。庙内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殿、毗卢殿、戒坛殿;后院有藏经阁,左右有经堂、香舍、禅堂、宾舍等建筑。各殿内塑像完整。前院建筑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建筑为均重檐楼阁,雕工精细,别具一格。殿内塑像,清代曾予重装。
  毗卢殿,又称雷音宝殿,殿内供奉毗卢佛。毗卢佛前,有大梵王天与帝释天侍之,

两侧是12圆觉菩萨。毗卢佛前,有缅甸玉佛一尊。这尊玉佛雕塑精美,坐姿,高约3尺。玉佛面貌和蔼,神态可亲,庄严慈祥,幽静和悦。整个玉雕洁白无瑕,肌肉丰满,衣纹柔和,佛面光滑如镜,背衬暗红色幕布,更加衬托了玉佛的精美,增强了它的感染力,成为五台山诸寺庙中绝无仅有的一大工艺美术品。相传,这尊玉佛是清代光绪年间从缅甸移来的,颇为珍贵。
  戒坛殿,是新入佛门的弟子受戒的佛坛,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长6米,宽4米,高1.3米。戒坛旁有脱纱罗汉18尊。殿顶,千佛绕殿堂,象征群佛参加受戒仪式。
  藏经阁内,经驾满屋。室内古色古香,藏有经书7500余卷。藏经阁低层,塑有观音像1尊,眉清目秀,仪态端庄。寺内,原有华严字塔一帧,长1丈7尺,宽5尺,用楷书小字写成七级宝塔,容纳华严经全部经文,人们称之为华严字塔。现已成为五台山珍贵文物,存显通寺内。
  碧山寺西北,原是太平兴国寺,又名五郎庙。相传杨五郎在这里出家修行,并在阅兵台上操练僧兵,成为宋代杨业后代遁入空门仍不忘保国的美谈。杨五郎当年用过铁棍现存于显通寺内。杨五郎的传说,在五台山的影响很大,流传颇广。
  女居士施剑翘,为父报仇,刺死大军阀孙传芳后,也曾来碧山寺修行。

 

http://s14/mw690/00688UV1zy6ZGXtIYqN7d&690

五台山古建筑---圆照寺    明、清    五台山 

圆照寺,坐北朝南,建在灵鹫峰山腰。占地面积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物八十多间。
  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传教,应诏于善殿讲经论法,深得永乐皇帝的欣赏,敕封其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

大善国师”,赐给金印,旌幢,让其到五台山讲经。室利沙在五台山就住在显通寺。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入,奉旨讲法。佛事活动告一段落后,请旨归山,没有得到皇帝的准旨。谁料就在请旨未准的第二天,室利沙无疾而亡。佛称为圆寂。宣德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子一分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建寺曰真觉;一塔在五台山,建寺曰圆照寺。

在圆照寺中轴线上,设三重殿。第一重殿为天王殿,内塑四大金刚,柱子上悬一木联:“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觉”;“入以德量,三脱疑四圣,共证泥洹”。第二重殿叫大佛殿。为什么不像其它寺庙有具体名称呢?原来,明代五台山绝大部分寺庙是青庙,俗称和尚庙。而新建的圆照寺属黄庙,就是后来俗称的喇嘛庙。第三重殿称都刚殿。都刚,亦称僧录,是佛教界僧教名,后秦始置,后废;唐重置,负责掌

握全国寺观、僧籍以及僧官补授事宜。因唐代五台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内部沿用此词。都刚殿,是供奉室利沙的殿堂。中轴线两侧,皆为侧楼、配楼、厢房、僧舍。

 

 

http://s9/mw690/00688UV1zy6ZGXMR8N2f8&690

五台山古建筑---普化寺,创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位于台怀中心地庙集群区南二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颇为雅致。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禅堂,吕祖阁,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
普化寺[1]  原称玉皇庙、帝释宫,观存寺宇系民国年间重建。这里的建筑特点,一是楼廊式格局,二是装饰精细,门上券口、格下槛墙、墀头角柱石和柱础等多有汉白玉石雕,体现了民国年间的建筑风格。
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应为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较晚的一座寺庙,当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释宫。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里面供着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现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

 

 

http://s2/mw690/00688UV1zy6ZGY1b0GJ9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