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国保探访录(19)五台山古建筑群

标签:
文化旅游 |
分类: 探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26五台山古建筑群、显通寺
探访日期:1987、9、7
五台山古建筑---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
山西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是五大禅处之中规模较大,历史最为古老的一处。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为五台山佛寺开山之祖。根据《清凉山志》记载:“后魏孝文帝再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至唐代武则天时又更名为“大华严寺”。隋唐之际,寺院的规模继续增大,周设十二院,前有高塔耸立,后隐菩萨真容。明朝初年太祖重修,敕赐匾额“大显通寺”,清代时又重新修葺,才形成了今日的可观规模。
寺院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各种建筑400多间,现存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建。寺院四周山峦起伏,古柏参天,林荫蔽日,清净幽雅。共占地120多亩,建筑布局紧凑,殿宇巍峨,中轴线上有殿堂七座,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菩萨殿、大佛殿、无量殿、
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各有特点,无一雷同。在中轴线建筑的左右两侧,各种建筑齐备,共有厢房、配殿、厩库、禅堂、方丈院、僧舍等300余间。大佛殿重檐歇山顶,四周环以长廊,转角处向内收缩,前檐雀替设以龙凤图案,形制壮丽,雕刻精湛。
无量殿为砖砌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仿木结构,外檐砖刻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殿内供有无量佛。殿内保存的《华严经》字塔,属稀世珍宝,塔是由长5.7米、宽1.7米的白绫组成一幅七层宝塔图像,回栏曲槛,斗栱华檐,白绫上用蝇头小楷写《华严经》八十卷,共有600043字,它是康熙年间苏州人许德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的。
铜殿,三间见方,高达5米,重檐歇山式顶,殿身比例和谐,铸造精良,青铜鎏金,柱额花纹、隔扇棂花,全用铜铸勾勒而成,殿内有小佛万尊,布满了整个殿堂,金光闪闪,光彩照人,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超铸造技术和艺术才智。殿左右两侧有明代铸造的青铜塔两座,高8米,八面十三级,表面满铸佛像,极为精致、秀美。山门前的钟搂,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是明代天启年间所铸,撞击之后,声及全山,久久不绝,声势浩大。
在五台山诸寺中,因为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为古老,故亦被称为“祖寺”,朝拜礼佛之人,必先拜谒显通寺。
http://s6/mw690/00688UV1zy6ZGWik8h785&690
五台山古建筑---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
明代时,菩萨顶曾经进行过扩建。到清代时,清朝皇帝康熙、乾隆曾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拜佛,息宿于菩萨顶,并在寺内题匾、铭书、撰文刻碑。后来,他们下令重
修菩萨顶。如今看到的菩萨顶,就是当年依照清代宫殿式营造的。
清代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康熙曾赐予菩萨顶大喇嘛一颗提督印、一口暂杀剑,还饬令山西人民向大喇嘛进贡,进贡的范围甚至包括当时的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这个时期的大喇嘛
菩萨顶占地45亩,规模颇大。寺内,有殿堂、楼房、僧舍、神堂430余间。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菩萨顶居于山巅,地势高而宽旷,视野极为开阔。
http://s12/mw690/00688UV1zy6ZGWw6uZJfb&690
http://s9/mw690/00688UV1zy6ZGWwBlVud8&690
http://s12/mw690/00688UV1zy6ZGWAQO27ab&690
五台山古建筑---罗睺寺
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据说由于此处显过圣灯,所以名落佛寺。明代弘治年间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由青庙改为黄庙,而落佛寺也改名为“罗睺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据传,罗睺寺过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络不绝,它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座寺院。在山门前有一对唐代石狮,大而雄壮严的气氛。
罗睺寺既然已经从青庙变成黄庙,难怪罗睺寺文殊大殿内的骑狮文殊菩萨像面部并非金色而早呈乳白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卧在莲台上而不是站着或卧在砖台上;肩膀两边伸出肩花,花在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这些都体现了黄庙中文殊像的特点。
罗睺寺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禅房、配殿、廊房地产118间。
寺的后殿有一个著名的“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那是用寺院内的一棵“圣树”做成的,成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殿中置有1座莲花台,是一个转盘,有水波形状的雕刻。转盘内侧安装了四方佛,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画,中央有木质瓣。花瓣便会张开。当花瓣开放时,背对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会显现出来。“开花见佛”之名,便由此得来
http://s3/mw690/00688UV1zy6ZGXli6D8f2&690
五台山古建筑---碧山寺
碧山寺,位于台怀东北5里处的光明寺村,也名普济寺、广济茅蓬,为云游的青庙僧人云集借居处。 碧山寺创建于北魏,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重建,清
代复修。庙前,有牌坊山门。庙内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殿、毗卢殿、戒坛殿;后院有藏经阁,左右有经堂、香舍、禅堂、宾舍等建筑。各殿内塑像完整。前院建筑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建筑为均重檐楼阁,雕工精细,别具一格。殿内塑像,清代曾予重装。
毗卢殿,又称雷音宝殿,殿内供奉毗卢佛。毗卢佛前,有大梵王天与帝释天侍之,
两侧是12圆觉菩萨。毗卢佛前,有缅甸玉佛一尊。这尊玉佛雕塑精美,坐姿,高约3尺。玉佛面貌和蔼,神态可亲,庄严慈祥,幽静和悦。整个玉雕洁白无瑕,肌肉丰满,衣纹柔和,佛面光滑如镜,背衬暗红色幕布,更加衬托了玉佛的精美,增强了它的感染力,成为五台山诸寺庙中绝无仅有的一大工艺美术品。相传,这尊玉佛是清代光绪年间从缅甸移来的,颇为珍贵。
戒坛殿,是新入佛门的弟子受戒的佛坛,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长6米,宽4米,高1.3米。戒坛旁有脱纱罗汉18尊。殿顶,千佛绕殿堂,象征群佛参加受戒仪式。
藏经阁内,经驾满屋。室内古色古香,藏有经书7500余卷。藏经阁低层,塑有观音像1尊,眉清目秀,仪态端庄。寺内,原有华严字塔一帧,长1丈7尺,宽5尺,用楷书小字写成七级宝塔,容纳华严经全部经文,人们称之为华严字塔。现已成为五台山珍贵文物,存显通寺内。
碧山寺西北,原是太平兴国寺,又名五郎庙。相传杨五郎在这里出家修行,并在阅兵台上操练僧兵,成为宋代杨业后代遁入空门仍不忘保国的美谈。杨五郎当年用过铁棍现存于显通寺内。杨五郎的传说,在五台山的影响很大,流传颇广。
女居士施剑翘,为父报仇,刺死大军阀孙传芳后,也曾来碧山寺修行。
http://s14/mw690/00688UV1zy6ZGXtIYqN7d&690
五台山古建筑---圆照寺
圆照寺,坐北朝南,建在灵鹫峰山腰。占地面积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物八十多间。
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传教,应诏于善殿讲经论法,深得永乐皇帝的欣赏,敕封其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
大善国师”,赐给金印,旌幢,让其到五台山讲经。室利沙在五台山就住在显通寺。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入,奉旨讲法。佛事活动告一段落后,请旨归山,没有得到皇帝的准旨。谁料就在请旨未准的第二天,室利沙无疾而亡。佛称为圆寂。宣德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子一分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建寺曰真觉;一塔在五台山,建寺曰圆照寺。
在圆照寺中轴线上,设三重殿。第一重殿为天王殿,内塑四大金刚,柱子上悬一木联:“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觉”;“入以德量,三脱疑四圣,共证泥洹”。第二重殿叫大佛殿。为什么不像其它寺庙有具体名称呢?原来,明代五台山绝大部分寺庙是青庙,俗称和尚庙。而新建的圆照寺属黄庙,就是后来俗称的喇嘛庙。第三重殿称都刚殿。都刚,亦称僧录,是佛教界僧教名,后秦始置,后废;唐重置,负责掌
握全国寺观、僧籍以及僧官补授事宜。因唐代五台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内部沿用此词。都刚殿,是供奉室利沙的殿堂。中轴线两侧,皆为侧楼、配楼、厢房、僧舍。
http://s9/mw690/00688UV1zy6ZGXMR8N2f8&690
五台山古建筑---普化寺,创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位于台怀中心地庙集群区南二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颇为雅致。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禅堂,吕祖阁,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
普化寺[1]
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应为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较晚的一座寺庙,当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释宫。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里面供着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现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
http://s2/mw690/00688UV1zy6ZGY1b0GJ9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