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遇见你——电影《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

标签:
电影情感 |
在周六的晚上看了暖男陈柏霖主演的这部《再见,在也不见》,满屏的颓废感,陈柏霖身上自然流露出来的文艺气质跟这部电影非常match。本片是由三个主题串联在一起,分别是“背影”,“湖畔”,“再见”。本片一个很大的看点是这部电影由三段感情线促成,分别是亲情,友情,爱情。陈柏霖一人分饰三角,更请了中国,新加坡,泰国三地的导演联袂打造。
http://s16/mw690/00688Ugmzy7cFzCHI4vaf&690
时隔多年之后再见,却是如此光景,父亲的晚年过得很凄凉。陈先生在办公室看到窗外父亲捡垃圾那一刻,我突然想到网络上流传的一篇0分作文。文章是这样写的:今天天气不错,我和老婆带着我们一对可爱的儿女环游世界。突然,路边冲出一个浑身恶臭、满脸污秽、无家可归的老太太。天啊!她竟然是我二十年前的语文老师!这篇文章出自四年级三班的蒋小强,老师给了他0分,并在下面留了一句话:“这个星期你站着上课。”也许讨厌一个人,甚至恨一个人的时候,是希望他过得不好的,不过这样的想法也可能只有天真的小孩子会有的。当得知父亲被公司开除时,陈先生叹了一口长长的气,好像世界末日那样。他还是渴望着父爱,即使远远的看着父亲的背影都是一种满足。
亲情这条主线总是很容易勾起我的痛感,我总是这样想的:如果把一个孩子生下来,一定要对他负责,照顾他,给他足够的父爱,母爱,告诉他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只是为照顾而照顾,缺乏亲情的人总是比其他人相对而言更加成熟一点,这种成熟都是过早的经历了社会的黑暗面而逼出来的。在一个从小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到了自己做父亲,做母亲角色的时候,他们总是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去承担这份责任,他们想的是自己能够扮演好这个角色吗?随着现代社会离婚率的飙升,受伤害最深的不是大人,更多的是孩子。我常常佩服这样一类夫妻,他们其实早就貌合神离,但是为了孩子,他们会假装恩爱,他们会选择在孩子足够坚强,足够成熟时去捅破这张纸。万家灯火,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幸福的,只是希望问题少年会越来越少,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该享受父爱母爱的年纪得到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东西。
http://s5/mw690/00688Ugmzy7cFzGrw6Ec4&690
第二个故事又让我想到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他有一次在初中同学还是高中同学家做客时,同学母亲说:“以后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见面。”这句话朋友当时很不解,怎么可能见不到面呢?果然,这一别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面。我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曾经再好的朋友,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一毕业之后,有些人选择留在当地,有些人选择去外地发展,刚开始可能会想念,后来就算是想念也不会再联系了。因为陪伴在身边的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人可能会很幸运,身边会有一些死党。有些人可能没那么幸运,遇到挫折,困难自己扛,时间久了,累积的事情太多,好像都没有向别人诉说的必要,因为别人不是自己,别人不懂你。
http://s11/mw690/00688Ugmzy7cFzJfBns7a&690
第三个故事算是此片的点睛之作!标题《再见,在也不见》看得我眼睛发酸,好像人生就是这样。昨天还说要一辈子在一起的人,今天就形同陌路。有时候说了一句再见,却是再也不见。有时候,明知道自己关心的人在哪里,却再没有理由见上一面。三个故事,三个导演都给了一个再见面的契机,有些是偶然,有些是刻意为之。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写信,曾经也有一些可以坚持通信的朋友,我自认为信件和E-mail是表达一个人感情的最佳的通讯工具。有时候一件事情光自己一个人坚持是没用的,当我寄出那封信,我以为我可以像往常那样虽然是过很久,但是依然可以收到烫手的信。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样,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就算是这一刻,你是对方眼里最重要的人,下一秒也有可能被别人替代。不管怎样,还是珍惜眼前人吧,亲情也好,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人这一辈子,说长也不长,弹指一间过,只是希望年老的时候少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