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丹凤晒晒
丹凤晒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76
  • 关注人气: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记商洛民间文化传承者张新中

(2022-05-05 15:38:03)
标签:

情感

历史

文化

分类: 散文


丹凤竹林关搭花姑子,一直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五六十年代,经过当地民间艺人的不断挖掘整理,编出了《夫妻观灯》,《屠夫状元》两部戏,一经演出,立即轰动大江南北。商洛剧团排练上省、进京演出而名扬四海。

之后,由于“文革”等原因,也随着一批艺人慢慢老去,竹林关搭花姑子开始走向没落,一些经典曲目也被掐头断尾,移植他处而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这是令人很痛心的事。商洛民间文化工作者张新中先生退休后,把目光慢慢地投向了这一领域。在每次回老家康养之余,都要四处走动一下,打听关于竹林关搭花鼓子前前后后的人和事。通过不懈努力,最近整理出了六本传统小戏,通过电子版的形式,在网络上和大家见面了。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为竹林关当地民间剧种的承上启下,开了一个好头。再过若干年,大家就会明白,再也不怕各种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原因,让这个集结了竹林关祖祖辈辈艺人的智慧得以存留、传承、发扬光大,使地方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不被流失,它将极大地方便新一代花姑子匠们的排练和演唱。

 

这六部戏分别为《文王访贤》、《劝嫁》、《办长年》、《三娘饺子》、《积阴功》和《劝香茶》。涉及了当地婚丧嫁娶,农耕,科教宗教等各方面内容,是可以让人感受到浓郁的陕南乡土风情的,是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的。其唱词雅俗共赏,多俚语,方言浓重,时而长于抒情,时而悲愤,节奏明快,对白激烈,婉转,令读者从唱词中可以虚拟舞台,充分展示了地方小戏的魅力。

这六部小戏的传承者均为彭传海先生。

彭传海是丹凤寺坪人,现年六十余岁。他从十来岁就开始学唱花鼓戏,唱功扎实。据他流传下来的唱本,有十多个。在老一辈的“搭花鼓子匠”中,是肚子里装戏最多的人。年青一代,诸如竹林关的刘改绒,彭代慧,彭振华等人都拜其为师傅,学了不少东西。通过彭的口传心记,有了手抄本。然后,张新中先生根据这些写在学生作业本上的手抄本故事情节,进行重新创作,使每一个剧本里都有激情、热闹、有味的长段对唱;这样,每本戏皆可演整本戏、折子戏、清唱戏、使剧本主题突出,重头唱段增多对白风趣,唱段戏词合辙押韵,这是不容易的。

因为对历史史实不清楚、文化程度所限、地域乡土语音等原因,张新中先生细读了手抄本,发现这些手抄本存在错字连篇,唱词时断时续,不合韵脚等失误。在他的努力下,做了许多整编,让酒瓶装上了新酒,让传统的竹林关搭花姑子焕发了新的光彩。

 

比如《积阴功》,原唱本开头是这样的:

(凡世)白口:

读书实用意,一字值千金。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内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桂,高点明灯下苦心。学生凡世真,家住山东范家庄人士,今天出去访宾朋,便是这番主义,访宾朋行走行走。

(凡世)唱:出学堂来出学堂,学堂门上粉白墙。

粉白墙上梧桐树,梧桐树上落凤凰。

公鸡点头母鸡叫,句句叫的状元郎。

满堂学生十八个,不知状元谁头上。

迈开大步往前走,随着小步往前行。

正行只走用目看,柳林不远在面前。

低头我把柳林进,歇还一时再后行。(落)

 

上(老生)白口:

我老汉寿又高,不知光阴何日去也了。(坐凳子),我老汉下金愁,想当年我老汉富贵家大,到如今落在吃讨之中。今天天气晴和,四山清亮,我要到大街上谋食叫话,缺少路头伙伴,家中有个贵珍女儿,唤般前来,做一位路头拦伴,便是这番主义,贵珍女儿那旁走来。

 

。。。。。。

 

张新中先生修改后的文字如下:

人物

夏金愁——老生

范世振——生

夏桂珍——旦

 

范世振: 哎,走呀!(上场)

: 学生名曰范世振,

父母双亡孤独人,

祖上代代积阴功,

耕读传家振家门,

积下财宝万贯金,

前人栽树后乘荫,

供我南学读诗文,

为富须得有仁心,

穷在长街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施舍天下苦难人,

要积阴功惠子孙。

: 学生我读书用心用意,懂得一字值千金,书中自有黄金屋,高点明灯下苦功。范世振我家住范家塬人氏,父母不幸早早过世,留下万贯家财,学生自小自管自过自学自立自强,长大也要振兴家业。趁今日星期天,上街市去访亲会友,到亲朋家走动走动。

 

: 迈开大步出学堂,

学堂四转白粉墙,

白粉墙边梧桐树,

梧桐树上落凤凰,

公凤点头母凤唱,

句句歌唱状元郎,

学生转身问凤凰,

状元会抡我头上?

(大笑哈哈哈哈……

迈开大步直往前,

随着小步把路赶,

去把亲戚看一看,

去和朋友谝一谝。

正行走来用目看,

绿林不远在眼前,

转身我往林荫钻,

歇歇腿脚缓一缓。(下)

 

夏金愁: (上苦啊!

: 老来难啊老来难,

千般苦啊万般难,

耳聋难与人交谈,

眼花熟人看不见,

满口无牙光动弹,

头上无毛亮闪闪,

双腿走路打颤颤,

肺虚咳嗽蛮吐痰,

鼻涕常扯两条线,

一擤再擤擤不完,

年轻人见了就躲闪,

亲朋见了避老远。

: 咳!我老汉夏金愁,家住夏家滩,当年也是富豪之家,老了老了家败了,如今和老幺女儿桂珍落得乞讨求生。今日天气晴好,四野清亮,我不免到大街市上去谋食乞讨。去乞讨我还得喊我那年方二八女儿扶着我,这里我便喊女儿出门来扶我,便是这番主意。

(对内喊)女儿出门来!

 

通过前后对比,我们发现张先生已不满足于原文字的整理,而是增添了许多自己的内容。使得该剧本行云流水,更符合舞台表演。

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再如《劝嫁》开头部分:

(老旦)白:

老婶康氏,所生一女。本月十三要出嫁。嫁妆之事全提起,今日只有得将媳妇喊般前来,我们婆媳商量才是,一言为定。媳妇从那旁走来。

修改后的文字为:(老身康氏,所生一儿一女,儿子已成婚配,女儿本月十三出嫁,可到阵没见儿子媳妇给女儿置办嫁妆,老身不免心里着急,待我把媳妇唤来商量商量。(呼唤)媳妇子到堂屋来,为娘有事和你商量。

在保留了原文特点后,又增添了些许文雅之词,让人读到了一个荆楚相交接的地方特色语言,其韵味更加悠长了。

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每一篇文字的整理,都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劳动的。在这些丰硕的果实里,有一颗乐贫奉献的心,有一颗为弘扬地域文化百折不挠的心。张先生通过走访这些民间艺人,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挖掘整理,保护剧本存续,造血的必要性。当许多异样的声音响起时,他是不管不顾的。他坚定了自己的步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也许,这句话是对张先生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吧。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文学在不断走向边缘化的时代。他则透过社会表层现象,认为“民俗文化正在不断地回暖”,他是怀着满腔的热忱去做这件事的,并且不加杂任何的功利性。这真是许多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人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