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圆形结构一次教研讲座
(2018-10-30 13:24:59)分类: 个人心得 |
小试一种作文结构———圆形结构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莅临会场。
高中学生写作是个问题,但是也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方法和时间。老师提供方法,学生提供时间。学生不去花时间运用方法去练,是没有效果的。但是老师还是要花心思去研究方法,讲方法。
现在我要讲的是一种作文的结构——圆形结构。为什么要讲圆形结构?
Ppt1 : 小试一种作文结构———圆形结构
因为:第一,圆形结构是一个至美的结构,是中国文作上乘的一个评价标准。谢朓曾语“好诗流美如弹丸”。
第二,建立圆形结构,有助于构建严谨的思维模式。钱钟书《谈艺录》里说“乃知“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谓也”。意谓,写文章要注意语义的周全妥当,尽量没有漏洞。苏洵《六国论》,提出论点:“弊在赂秦”。但是,后面补充: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个观点的提出就顾及到论述周全,中间加了“或曰”,否则,难免有偏颇之嫌。所以在建构圆形结构的时候,用词,用句,就会格外注意。
第三, 圆是一个以一个圆心辐射出来而形成的一个轨迹,也就是说轨迹的任何一处都是与圆心相关联的,所以在运用圆形结构的时候,要注意时时刻刻紧扣中心,文章结构紧密,自然能有效避免写着写着就写跑题的情况。
那么什么是圆形结构呢?
所谓圆形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一篇文章以首尾重合的形式,通过内在链条内容理性的提升,以表达一种内涵的一种形式。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家门出,绕一圈,又回到家了。安徒生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老太婆很穷,索要了那么多,最后又回到了贫穷。首尾虽然重合,但不是简单的首尾呼应。而是经由中间叙述内容的深入形成有意味的表达,阐明或论证了某种道理,如果说开头的观点还是假设的话,后面的观点就是真理了。这个结局虽然与开头一致,但是已不同于开头的含义,而是是高于文首的意蕴的。朱自清回到家的时候,心里的不宁静已是平复,渔夫老太婆的贫穷是对贪得无厌的惩罚。
Ppt2:荷塘月色
所以,圆形结构的形式好操作,难点在中间部分的层层推进,对文章主题的链条提升式的展示。
很多文学大家都用过圆形结构,写作了小说、散文等。我们的学生多数是写议论文。我们就尝试运用这个结构来写议论文。
首先,建立统筹上升的全篇的意识。要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什么,确立好中心观点,搜索相关素材,对素材进行选择、排序,先用哪个,论证什么。再用哪个,论证什么。最后要回到文章开头,强调中心论点。 比如,我要写一篇论求学的文章。确定中心:只有求,才能学。用谁来论证呢?我想到了:孙悟空、宋濂、孔子。为什么选了这三位?因为分别是:猴子、人、圣人,可以起到推进的效果。
Ppt3:
论求学
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依据事物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建立素材和中心的关系。这个过程可以描述成“强词夺理”。因为一个事物是有多个侧面的,我们要选择于我们论点有关的侧面加以阐发论述。比如,孙猴子,我不能强调他会72变,不能强调他叛逆追求自由平等。我要说他想要主动去求仙问道,才学成了武艺高强。“你看他毅然离开世外桃源一般的花果山水帘洞,孤身一猴,乘槎浮于海,冒着各种危险去访求神仙道术,最后练就出了超人的本领,真不愧为齐天大圣!”
第三,必要的过渡句。好的过渡可以对论述内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想好所用材料的排布,然后让它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渡就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将素材恰到好处的连缀起来,引向深入。比如,说完猴子,接下来怎么说?我说:“一猴尚且如此,况人类乎?”将内容引到对宋濂和孔子的论述上。宋濂孔子认真求学自不必说。然后用“古人尚且如此,况我们今人乎?”,引导内容到我们自身,从而达到告诫当今人们应该主动求学的目的,然后就又回到开头的论点,重申认真求学的观点。但是,这时这个结论已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经过论证得出的一个确凿的结论了。
第五,时时刻刻连线中心,呼应中心。最好在一个层次论述的完结处。比如说完孙悟空时可以总结:“从孙悟空的身上,可知学问从来不是主动送上门来的,得之非易事,需要主动追求并付出辛苦才能获得。”说完宋濂的时候,可以总结“宋濂的学习,可谓真正的“求学”!如果没有他这样不畏艰苦的求学,没有他这样谦卑的求学,他也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儒!”
论“求学”
求学,求学,不求何学!
最喜欢孙悟空,不仅因为他有一个金箍棒并且神通广大,更因为他横空出世之后知道去求仙问道。你看他毅然离开世外桃源一般的花果山水帘洞,孤身一猴,乘槎浮于海,冒着各种危险去访求神仙道术,最后练就出了超人的本领,真不愧为齐天大圣!
从孙悟空的身上,可知学问从来不是主动送上门来的,得之非易事,需要主动追求并付出辛苦才能获得。求学,求学,不求何学?一猴尚且如此,况人类乎?
其实自古以来,大凡有识之士,都是明白这一道理的,并且孜孜以求,最后学有所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宋濂了!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描述了他的求学历程。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他克服了无书之苦、天寒之苦、他人辞色之苦,只是为了求一点学问。在借书和还书的风雪的路上,他的内心也许有动摇,也许有抱怨,但是那颗求知的心一定是饱受煎熬后的坚定!因为宋濂的求学不是为了能和别人一样读书的面子,而是出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有言为证:“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见其求学之心!
宋濂“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又是何等虔诚之心来求知!
宋濂的学习,可谓真正的“求学”!如果没有他这样不畏艰苦的求学,没有他这样谦卑的求学,他也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儒!
孔子有言“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能够以学习为乐趣,主动去学,即使再苦再累也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因为内心求学的火焰足以温暖他艰苦的生活,足以慰藉他生活中的一切坎坷。我们熟知的“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他们不都是主动去求学的吗,并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辛苦着和幸福着吗?
如果说,这些人只是克服外界的拮据而显示了艰苦的求学,那么有些人“头悬梁,锥刺股”则显示了为学得透彻高深所需付出的辛劳。学海无涯,必须皓首穷经!没有执着的求学精神哪能坚持到皓首?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板凳要做十年冷”,不说的都是执着的追求吗?
求学不易,不求何学?
古人尚且如此,况我们今人乎?
我们今人,不必借书走送之,不必求师看脸色。我们有图书馆,我们有随叫随到的老师,我们有发达的百度和谷歌,那么我们是不是如饥似渴的获取了很多学问呢?答案显而易见,没有啊!因为那些知识没有自己跑进我们的脑子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主动去求啊!
求学,求学,不求何学啊?!
再来说今年全国二卷中的我们的可爱的高考作文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然后展开分析,
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惯性思维是非常常见的。人们往往就眼前现象,直观的建立因果联系,而忽略其事件背后的规律。能打破思维定势是难能可贵的。
《世说新语》中有个道边苦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王戎小朋友放学和小朋友们一起回家,都看见了路边李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李子,大家纷纷要去摘来吃。只有王戎反对,说那李子一定是苦的。小朋友问,为什么呢?王戎说,要是甜的,早就被摘光啦!这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做出科学判断的一个好例子。大家都认为成熟的李子是好吃的,但是忽略了路边的李子会被更多的人看见,好吃的话,早就被吃光了,不会熟透了还有这么多。王戎打破了众人的思维定式,从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
比如说医学。病人生病了,正常的思维都是哪里生病治哪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可非议。可中医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注重“指标更要治本”,认为人是个统一整体,必须把握事物的正确因果关系才能手到病除。头痛的根源不一定是头,脚痛的根源不一定是脚,必须找到疾病的根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只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定势思维,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名医的问世了。不光中医,西医也是如此。
而在我们个人的生活学习中,能打破思维定势,做出科学分析并决策,那是再好不过了。
结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