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罗马的历史,或者罗马帝国的历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生于18世纪的英国史学泰斗爱德华·吉本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其中则当之无愧地占据了重要而显著的位置。通史性质的史书,有利于从历史的漫长这样一个角度来体味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更大的一个尺度上找出某种规律以及特质——无论中外的史书皆是如此。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通史的编撰者,也通常会本着强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责任感,来做这项费神又费力的工作——中国西汉的司马迁如此,10世纪英国的爱德华·吉本也是如此。
罗马之名始自传说中的英雄罗穆卢斯,这个不朽的名字得到了传承,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直至借用了罗马之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等皆有此意。而爱德华·吉本专注于存在于公元前27年开始的那个帝国,后来分为分别于476年灭亡的西罗马帝国和1453年灭亡的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这个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了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12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得到了雕塑般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现。名之以“衰亡史”,大概是意在强调反思的总体格调。确实,历史都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人和事,无论如何,它就呈现在那里,关键是要有所思,才有更大的价值。
(一)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使罗马很早就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大国。但罗马共和国的军事扩张以及它的行事风格最终使得它的继续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前三巨头”“后三巨头”持续时间并不长,却足以改变罗马共和国的走向,并蜕变为罗马帝国,从而得以新生。至图拉真在位时,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
盛极而衰的“规则”似乎依然是中外皆然,而化“危”为“机”的道理依然还是中外皆然。罗马帝国的走向也是如此。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永久分治。虽然都依然是罗马帝国,却拥有了不同的命运,虽然西罗马帝国此后只有100年的历史,而东罗马帝国则延续千年之久。却很难分得清楚,究竟谁会更幸运一些,能够留给后世更多的喟叹和念想!
一个西罗马帝国倒下了,欧洲开始了自己漫长的中世纪。今天的人们觉得那个阶段是欧洲的黑暗时期,其实未必——倘若有机会穿越,最好自己亲自去看一看,省得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自以为是。东罗马帝国享年达千年之久,保留的却基本上是古希腊文化,似乎在文化上的意义更为重要许多。合起来,罗马帝国大概才成为真正的“大”帝国,而不仅仅只是指疆域大小或者人口数量。
(二)
一部本来足够浩瀚的罗马帝国历史,却仿佛依然可以简而言之,而不仅仅是在爱德华·吉本这里,成为了一部一个又一个皇帝前赴后继,无法掌握废立主动权的“长篇小说”。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罗马帝国之前身罗马共和国本就以尚武著称,走到帝国阶段依然如此。只不过武力很难掌握在皇帝手中,军队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了帝位的对立面,由着自己的喜好以及私利做事。就这一点而言,即使是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一世、希拉克略、利奥三世、巴西尔二世、迈克尔八世等,也未必就有多么风光,基本上不及他们的中国同行。
用金钱奖赏军队最终惯坏了军队,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史”,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
那么,宗教,其实也就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到底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由于爱德华·吉本对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的看法,他对此大概不无腹诽,也不会给出多么好的脸色。可以理解。基督教于罗马帝国的价值大小、发挥的是好作用还是坏作用,今天不难得出一个较为公允的结论;但听听爱德华·吉本是如何认为的,依然具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历史的确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打扮得好与不好,总要让人看看、评评再说,各人自有定论。历史也会沉淀下来,这倒不必担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毕竟有着难以否认的地位和作用。说罗马帝国,绕过基督教是不应该也不可能的。直到今天,基督教依然在欧洲历史上占有其地位。
(四)
除了感叹历史,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文学的意味上也值得一读。爱德华·吉本既是18世纪英国史学泰斗,也是启蒙时代的史学代表人物。他的史学观点以及看待历史、撰写著作的经过都值得一观。
在谈及自己所做的这项工作,爱德华·吉本曾经说:“我逐渐由期望进到构想,从构想进到计划,从计划而正式写作,哪里会想到最后会完成6厚册,花费了20年的岁月!”他当然可以为自己的工作成果而有所自得,这本就是他应得的。
所以,认真地读一读、品一品,就成为了致敬这位史学泰斗的最好方式。他总归是说出了一些事情,讲了一个很漫长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