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22-《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见微而知著

(2019-02-01 06:22:20)
标签:

日志

书评

1822-《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见微而知著

 

      社会很大,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全过程细节般把整个社会面面俱到般关注到,只能是通过模型、试点来以点连线、由线及面。小国如此,如中国这般大国尤其必须如此。所以,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很值得玩味的书。他的确是在讲故事,但这次不同于《长安十二时辰》或者《古董局中局》:这次马伯庸是在很严肃地讲历史故事,故事确实是故事,却是综合了各方面的材料,是在再现历史,其中的人物角色、事情经过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所以这次是历史纪实的性质——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讲历史事实,居然也能讲得如此绘声绘色,比编剧家笔下的故事还要传奇!

 

      这一次马伯庸讲历史,他的“显微镜”的镜头下是立国近300年的大明王朝。电视剧中的大明王朝出现了无数次,洪武帝、永乐帝、明英宗、嘉靖帝、万历帝、崇桢帝,基本上明十三帝中的大部分再加景泰帝;还有郑和、王振、严嵩等这些历史上都非常知名的太监,有的名垂千史,有的恶贯满盈;还有如高拱、张居正这样的内阁首辅……他们都曾经是影视作品中的“常客”!但那终归不过是历史题材的电视作品而已,不能等同于历史。就是“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无限接近了历史真实,却也还只是历史小说!但这一次,马伯庸真的是在讲历史,只不过他基本上没有盯着那些帝王将相、后宫风云,而是六起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把大明王朝放在了“微显镜”下,见微而知著。

 

      “见微而知著”,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和陶咏二疏》一诗中的最后一句。意思是说,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同样,虽然这六个事件只不过聚集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一寺,记录的不过是最底层平民、县衙小吏的普通政治生活和工作常态,却极其鲜活;于鲜活的基础上很严肃地娓娓道来。细节都是真实的,故事都是来自于历史研究者对明朝基层历史的考证、记录,或者当时人们对事件的记载、汇总。

 

      无论是《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是在通过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来剖析存在于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之间的一场博弈之局,还是《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中讲一个县级官员如何在科举这样重大的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抑或《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在讲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抑或《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中再现大明黄册库这样一个冷门档案机构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抑或《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以及《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这两起微型事件,都在通过各自的故事——确实也是故事,过去了的事情,以及不起眼的基层民众、府县官吏的“声音”,把最真实的历史规律非常冷静地讲了出来!

 

      长或者短,都在于其次;虽然是在“显微镜”上所见的纤毫末枝,却一点都不比那些帝国将相的“大片”的精彩程度稍逊几分!历史的作用正在于警示后人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无论是唐太宗的“以史为鉴”或者弗朗西斯·培根的“读史可以明智”,都是在讲这样的道理。

 

      故事读完了,内心中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无比震撼、难以想象,抑或是其他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