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人类以为自已居住的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而包括太阳在内,不过都是天空中的大大小小的星星——有的会动,比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有的不会动,比如说除五大行星之外的其他天体。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了第一次抗争,至少是对“地心说”的一种颠覆。此后,随着天文学的日益发展,人类的视野才越来越宽广,至少在现在已经知道了,人类或许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肯定还会有某一个角落,有着其他的生命体,也许他们也在思考着宇宙中是否也有着和他们一样或者相似的生命体,也许也会像人类一样,派遣“旅行者2号”“旅行者1号”,为了一个看似渺茫的目的而出发;也许,只是人类自已还不知道,外星人其实一直都在“看着”太阳系、看着地球,只不过,或者他们并没有把地球上的生命当作和他们一样的生命体,或者他们因为觉得判别悬殊而觉得不必放在心上……
自从知道地球可能并非宇宙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人类就一直在期望着从地球出发,向着更远处探索。从万户的“火箭”时起,从达·芬奇绘制的草图时起,人类就有了这样的愿望,并且一直在努力着。直到,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被历史性地发射到太空之中!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距离地面最远时为964.1公里,最近时为228.5公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5度。虽然这些数据在现在看来毫不起眼,却是人类向太空进发的第一步。第一步迈出之后,其后的每一步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有贪心。虽然直到今天,人类也只不过登上了地球的卫星——月球——而已,而这段38.4万公里的路程也让人类付出了无尽的努力。
虽然,从地球到月球的长度,在以光年来计算距离的宇宙中简直可以说是忽略不计,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有多大,探索就能有多远。更不用说,随着观测手段的日益发展,人类的目光终于看得越来越远,直到发现了宇宙更多的“秘密”,直到近些年来又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条件“疑似”和地球相似的行星。人类迈向宇宙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无限的艰辛,付出的努力越来越无与伦比。也许其中的真正价值现在并不能够说得很清晰,但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一定会觉得自已的这些努力非常值得,这些个艰辛一点都也算不了什么!
在一眼看到李然的这本《漫步到宇宙尽头》时,就已经义无反顾地喜欢上了这一本看似很轻松的宇宙知识入门级作品。它不是科幻作品,但并不影响真的有一双神奇无比的眼睛,看得越来越远,看得越来越清晰,帮助读者就像旅游一般——甚至,不是“旅游”,而是一种仿佛闲庭之中的漫步,却一下子就到达了“宇宙的尽头”。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其后就是“可怜”的冥王星所在的柯伊伯带,再往外还有奥尔特云,再往后就真正进行宇宙的更深处了。
然而,宇宙到底有多大?真的有所谓的“宇宙的尽头”吗?也许,这些并不要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类能够看得清楚的宇宙边界越远,人类就会越来越明白自已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也会越来越多地陷入到深思之中——人生的边界,其实正如浩瀚的大洋、浩瀚的宇宙一样,仿佛有,却永远也找不到。假如有一天真的找到了,那就以后再说也不迟。人类的认识水平总是会引发惊叹的——曾经如此,当下如此,未来也必定如此。
很喜欢《漫步到宇宙尽头》的一开始所附的图。相对论的提出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科学是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嗯,先就这样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