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并非只有《鲁滨逊漂流记》一部作品问世,但这一部小说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以至于之后即使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历险记、漂流记,人们能在下意识时想到的,肯定是这一部《鲁滨逊漂流记》。这就是名著所具有的可以很轻易地穿越了时空的力量。正如在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推出、由刘荣跃翻译的这部《鲁滨逊漂流记》的序言》反抗绝望的荒野求生”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鲁滨逊漂流记》也许并不是水平最高的,但它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诸种新范式,开启小说这一文体的经典之作……”所言甚是。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流传很广,出版机构数不胜数,译者众多,读者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也非常熟悉,甚至肯定会有不少人内心中也在暗暗做着一个类似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的冒险之梦——即使这样的一个梦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也许也真的不会成为现实——却依然可以时不时地在内心中激起一阵阵的激动来!每个人都有冒险的天性,孩子们尤其如此。所以,既然这样的一幅场景只是一种愿望,那就不妨让鲁滨逊或者更多的鲁滨逊和“星期五”来代替读者来感受感受这一切好了!在思维的主观世界里,那是可以任意驰骋的,快乐得可以无边无际!《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最后还是回到了人类世界中,并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可以设想一下,假如鲁滨逊未能回到英国或者巴西,而是一直待在那样一个荒岛上,那又如何呢?其实,这样的一种结果或者安排也是挺好的。
在那样一个荒岛上,不算后来那些吃人的野人群体的“侵扰”,单是孤独也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得了的。鲁滨逊是怎么来对付这样一个“敌人”的呢?
一是有底气。这样的一种底气来自于最开始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幸运感,以及求生所需的一些必要的物质基础。设想一下,要是鲁滨逊也像一档记录片中那个经常赤脚、什么东西也几乎没有的人一样从“一张白纸”起步求生,他所遇到的困难也必然难以想象。而初到荒岛上的鲁滨逊就不一样了,他有从遇到海难的大船上得到的诸多补给——从食品到武器,再到衣服等,还有一些笔墨。如果没有这些,如果那个荒岛真的很荒——只有一片岩石,说不定,一开始就会把到达岛上的人——鲁滨逊也好,其他人也好,哪怕贝尔也好——他们的生存意志击得粉碎!很显然,这是可以想见的情景。
二是有内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鲁滨逊漂流记》中,这样的一种内心中强大的力量来自于他的信仰——基督教以及《圣经》。基于作者的身份背景,这样的一种设定是非常正常,而且也很合理。即使读到《鲁滨逊漂流记》的读者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是一个其他信仰的有神论者,也应该给予必要的理解——假如可能,甚至可以自己替换为自己所喜欢的那一种宗教或者其他。只要人的内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就可以支撑着一个陷入绝境中的人萌生出顽强的求生意志来!这肯定不是像关于荒野求生类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那样——那是一种教学式的,明知道肯定不会陷入无人理睬的绝境之中!其实,推而广之,人们在面对其他的困难、困境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绝望、无望的人最终肯定是很难想象能够从容面对这一切的!
三是要有规划,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怎么去做。鲁滨逊原来也不是什么都会做,但为了生存,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他不会做的也一点一点地学会了,并且相对来说,做得也是越来越好。发生在鲁滨逊身上的一切,可以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做事情就应该这样,无论做什么事情,并不是所有的可能自己都能想到,也不是自己或者群体的能力足以应对一切的可能,尽量想得更充分更全面一些,显然也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仅要“授之以鱼”,同时更要考虑到“授之以渔”——这才是长久之道。
四是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鲁滨逊到了荒岛,他并没有认命,而是一心还想着有船经过、有人来搭救他。荒岛上只有他自己,他就和那只狗“说话”,以免自己丢失了说话这样一种基本的技能。即使有重重艰难险阻,即使面临看起来难以逾越的困境,只有一息尚存,就要执著前行。这才是一种非常值得拥有的宝贵的财富。
读《鲁滨逊漂流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种理解、一份收获,哪怕是从单纯的猎奇之中增长一份见识也好,也是不错的,而且多多益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