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50-《泥巴男生》书评:那些曾经见过的“米果儿”

(2017-03-07 10:10:10)
标签:

日记

日志

650-《泥巴男生》书评:那些曾经见过的“米果儿”

      谁没有年少痴狂的时候呢?面对同学、老师、家庭、亲朋好友,用一双涉世未深的眼睛来看待外面的世界,甚至所谓的“早恋”话题,米果儿这个除了说话有点口吃、其他一切都很优秀的男孩,通过“我”这样一个视角来较为充分地展示出来了。米果儿这样一个涉世未深的初中年龄阶段孩子的人物形象,在作者安武林的笔下,是较为真实的特定情境中的一个或者一类人物再现,显得有“血”有“肉”,给人一种确实就是那样的感受。

      安武林曾经说过:“你的生活就是一部小说,看看你身边的人,想想你身边的事,你就会明白——小说就是这样写成的。”这句话也较为全面地体现在了《泥巴男生》这个长篇小说之中。米果儿这个学生形象,大体上接近于1990年代的初中生形象。虽然作者在《泥巴男生》暗示了那些孩子们的年龄段——“中学生早恋算嘛事”,但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其实也是可以大体推断出来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另一方面,也会逐渐睁开了一双双聪慧的眼睛,既需要更深一层地认识自己、认识同龄人,也不可避免地要学会与异性的同龄人交往,继而要走出校园,去与外面世界里的人和事打交道。

      在这个过程中,像“我”以及米果儿、姜丽丽、胡番茄、刘一伟这样的孩子,内心中的水面其实没办法平静下来的,会经常泛起涟漪、微澜,也许还会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因素激起大浪来。怎么样对待这样的年龄段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这是学校的重任——因为他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校园里学习、活动,那里是“主战场”;也是家庭的责任——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不可避免地要对孩子的心境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那里同样也是“主战场”):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有些甚至是非常负面的;同时,更是社会的职责——孩子们终究要与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产生交集、受到影响,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校园生活绝不是社会的“绝缘体”,不可能封闭得密不透风,与其讳莫如深,不如坦坦荡荡、因势利导。

      米果儿就是这样的一种极富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他有点儿口吃,但他的学习好,担任着班里面的学习委员职务,深得同学们的信任、拥护,也总是让老师感到非常放心;他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老实巴交,有话爱埋在心里,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愿意用一颗善良的心思来对待同学、家人以及社会上的人和事;他有自己的小秘密,也有自己愿意倾诉的对象……这样的一个好学生的形象,是不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呢?大概,因为年龄的关系吧,总感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不是属于2000年代以来的孩子,也许需要提前上较长的一段时间——估且算上10年,前推到1990年代。那时的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接受到的周围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因素相对如今的孩子来说相对单纯一些,不仅互联网尚未兴起,就连电视的影响也较之如今逊色很多,因此,这样的孩子才更多地带有了一种理想化的色彩,一如《泥巴男生》中的一众形象:米果儿是这样的——他会相信向他求助的笔友的遭遇是真实的,“我”是这样的——愿意为好朋友两肋插刀或者是陪着好朋友一起实地调查、体验真实的社会“滋味”,姜丽丽是这样的,刘一伟是这样的——他会因为米果儿不知内情扔了他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旧钢笔而与之打架,就连那个最鬼的胡一凡——胡番茄也是如此——他顶多也就是喜欢来些恶作剧罢了。这样的一种设定,应该也和作者所熟悉的学生形象有很大的关联吧。小说中的主角形象,在实际生活中总会有原型,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再现或者折射,当然并不是完全照搬或者简单的纪实。

      米果儿,在“我”的眼里,就像一个愿意和稀泥的“傻”家伙,对一门心思以捉弄他为乐的胡番茄也没有什么偏见,不仅认认真真地给他讲题,还把试图利用他口吃的特点让他担任班级联欢会主持人的“陷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种信任和挑战。结果,米果儿的认真和执著有了极大的回报,不仅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就是捣蛋的胡番茄也不由地“鼓开了掌”,赢得那些原本就佩服他的小女生们的无限钦佩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

      于是,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出面了,这就是一班的姜丽丽,一个校花级别的女初中生形象。中学校园里男生和女生的交往,过去和现面都是一个敏感十足的话题,来自家庭和校方的防范意识不可谓不强,但终究也没办法完全禁止。在《泥巴男生》这篇作品里,米果儿显得比较另类些。他是怀着坦坦荡荡的地想法与女生们交往的——或者说,他并不没有想得太多,一如他对待同性的“我”、刘一伟以及胡番茄一样。对于他来说,那就是他的同学,与朝夕相处的同学打交道,用得着很多心思吗?想那么多干嘛呀!为了完成老师交办的收齐女生作业的“重任”,他给班里的女生们多发糖,还不遗余力地在篮球友谊赛时当起了领队和“服务员”的角色。在“我”这个好朋友看来,他可真上一个“纯洁的、可爱的、善良的小男孩”。当然,像米果儿这么受欢迎的男生,一般说来也不会不受到所有人的欢迎的。像他这样的性格,不仅身边的同学会欢迎,估计就连老师也会欢迎和信任他,估计也不会把他与女生们的交往当作需要防范的事情,因为一切显然根本不须担心或者说尽在掌握之中。

      当这样的一个中学生受到了家庭中离婚事件、亲人与父母的误解、社会上笔友的求助等种种困扰的时候,米果儿也是苦恼异常的。所幸,他有好朋友、好老师,他们都来帮助他、鼓励他,想方设法来帮助他排解他所遇到的种种困扰。当然,米果儿回报这些帮助和鼓励的方式也是诚心诚意的,他确实也尽到了自己最大化的责任。这里,其实作者也是在提醒我们这些读者、学校的老师,一定要多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注意“捕捉”和妥善解除他们的迷惘。

      毫无疑问,丁当老师的角色也是米果儿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一个关键角色。她细致又充满爱心,曾经误解过米果儿,但在得知了真相之后又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她愿意与班里的孩子们进行深入交流——也许,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她既是老师,有老师的威严;更像是一个可信任、很亲切的大姐姐,时刻都在鼓励着他们勇于探索。你看,这样的一个中学老师的形象,像不像魏巍笔下的那个十八九岁左右、一个温柔且美丽的“蔡芸芝先生”呢!有这样的一个老师,当然足以为像米果儿、“我”以及胡番茄这样的中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

      对于《泥巴男生》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来说,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赋予了他们与那样的一种环境相适应的人物品格和性格特点,也许相对来说多少有点儿理想化了。他们还需要不断地适应现实社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更大的挑战面前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也许,在安武林的下一部作品中,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一种“进化”——更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够与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更深层次相适应、联系更紧密的校园文学和其中的典型性人物形象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