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本来很普通的红毛发的小狗,却拥有了不一样的生命经历:初始,它像别的小狗一样与人类生活,却在奔波的途中“从温暖的车厢,落进冰冷的寒冬”,生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时刻,是一只狼救了它,带着它“穿越冰冷的寒夜”,与一群刚刚出生的小狼为伴;在狼群中,它成长了起来,并且成为了它们中“最年长、最高大和最有力气的一员”,从一只人类的小狗变成了狼群中“用机智和速度战斗着”的真正的一员;再往后,为了救助被猎人布下的铁夹夹住的“深爱的母狼”,红狼把母狼拖到了深谷——那个躺着所有狼的父亲和他的后代的深谷,猎人开枪了,母狼飞了起来飞下深谷,红狼受伤了;小女孩奥尔加救了红狼,它又回到了人类的中间,但它的身上却总是贴着“这只狗曾经在狼群中生活了多年”的标签,它在内心中也永远渴望着回归狼群;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红狼终于得偿所愿了,精彩的生命历程在它的脑海中闪过,它经历了被人类养育、被狼群救助、又被人类收养、最后回归狼群的一生——对于它来说,这是“漫长、美好、丰富的一生”……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似乎就这样结束也好——不,没有结束!在最后红狼垂直坠落,义无反顾地“飞向所有狼的父亲”的时候,它的生命就在那一刻被定格了!
由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卡尔·维希特创作的这本名为《红狼》的绘本,并没有遵循很多人的想当然,认为一只原来由人类抚养,中间与狼群为伍,最后回归人类的世界时,它一定会感到内心中的满足!当然,在这里,对于这只红狼来说,不是这样的!它虽然喜欢它的“新的生活”,也“爱奥尔加”,但它并没有忘记从那个“冰冷的寒夜”最无助的时刻把它救出来、赋予它新的生命的父狼和狼群。它和新主人奥尔加约好了——到那个“躺着所有狼父的深谷”,“当我跑不动时,也让我飞下去,去找父亲”!
这是一只特别执著的红狼,它来自于人类,但从小被狼群养大。再次回归人类社会时,它已经是一只非常合格的狼了!本来,它是一只小狗,一只红毛发的小狗,最终却成为了一只红狼!它的内心中有非常深重的爱——不管是对那只救助它于危难之时的父狼,还是对于新主人奥尔加,但它更愿意最后回归狼群!因为它深知,其他的人类已经不能容忍一只“曾经在狼群中生活了多年”的狗了!奥尔加对它再好,也不能成为归宿了!当人类最终能够停止了争斗、停止了仇恨的时候,也许,这只红狼的灵魂才会想着回到人类的中间吧!
谁说,狼就是“冷漠”“凶恶”的代名词呢!当那只父狼在“冰冷的寒夜”中把小狗救助回来,并且带给它新的温暖和成长的时候;当红狼目睹着受伤的母狼为了不被人类抓获,宁可坠入山崖直面死亡的时候,它的内心中一定是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它与新主人奥尔加愉快地生活,也真心喜欢新的生活,但更加怀念能够和它的那些狼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追逐麋鹿”的日子,并且期望着在生命终了之时回归那个“躺着所有狼父的深谷”!那里才应该是它的生命的最后的归宿——这就是它的发自内心的渴望。
很矛盾吗?一点也不矛盾!这只红狼作出的是它自己的一种选择,虽然出乎了很多读者的意料之外,但却是它自愿作出的一种选择。之所以要创作这样的一个绘本,塑造出这样的一个形象,也许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深刻的言外之意有关。绘本中隐隐约约体现出了这一点。比如,一开始逃亡的女人们“长长地叹着气”;比如,那些“穿灰军装、一瘸一拐的士兵”与“穿绿军装的士兵”,“所有人都跟着苍白的冬日向西”的场景……似乎从中可以看出些端倪。再加上作者德国人的身份,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个绘本的时代背景应该是二战苏德战争。小狗本来是生活在人类中间,被在慌乱中被抛弃;虽然再次回到了人类中间,也有一个很爱它的新主人,却依然被其他人类不能容忍。在这里,原来“冷漠”“凶恶”的狼,变成了非常有爱心又非常英勇,以致于让这只小狗念念不忘。作者的歌颂爱与自由、反对战争与冷漠的主旨充分得以体现。
曾获得过“1999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最佳绘本奖”的《红狼》,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引进国内时依然维持了这个名字,在台湾出版时的译名却变成了《荒野的呼唤》——窃以为,也许这才是个最合适、最恰当的译名呢!“荒野的呼唤”,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人类的温暖反而不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与那些充满了野性的动物们的吸引力?其间的种种反差,又怎能不令人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