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会讲故事啦》是美国作家、也是曾经当过老师的艾比·哈隆创作的一个绘本,译者是李一慢。小朋友们是否记得,在班里面当着那么多人——老师以及同学——的面讲事情时,自己的心理状态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从容有序还是手足无措呢?从拉尔夫的身上,小朋友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而老师和家长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互动话题,不永远都是双向的。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拉尔夫会讲故事啦》只是一个“小小”的绘本,“小”故事有“大”内涵,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玩味的结论。
封面上,左边的那个正在开心地张口念着什么的,应该就是拉尔夫了。从他轻松且带着笑意的表情可以看得出来,“拉尔夫会讲故事啦”!但是,这是真的吗?!翻过封面,打开环衬页的时候,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十八张除了名字以外空无一字的作文纸!看来,拉尔夫显然一开始是在写作或者讲故事上犯难了,并且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难。原来,拉尔夫起初是不会讲故事的,封面上的内容,要么不是拉尔夫学会怎么来讲故事以后的情景,要么就是会拉尔会讲故事之前他的内心里的一个愿望——假如不是空想的话!
老师说:“到处都有故事!”她不觉得会讲故事有什么了不起的。底下的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同意,因为他们确实也总是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故事素材——只有拉尔夫是例外的,写作文的时候他一个故事也想不出来,即使是在纸上画出更多的小虫虫也无济于事。别的同学都能够一页一页地“讲”故事,拉尔夫却无论如何也“讲”不出来。有的同学这样说:“会讲故事的人才会有故事!”那么,看来不会讲故事的拉尔会注定是个没有故事的人啦!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在我们曾经的和现在的经历中,这样的孩子也为数不少。对他们应该怎么去鼓励,让他们能够充分自信起来,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做好别的孩子能做好的事情,这还真不能算是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意义十分重大。
怎么办呢?拉尔夫说自己“什么故事也没有,一个也写不出来”,可是同桌黛西却说:“你在开玩笑吗?我都写了很多关于你的故事了!”黛西很注意观察,从拉尔夫的身上她找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素材,写成的关于拉尔夫的故事就有13页之多!黛西对拉尔夫说,他要想有“东西可订”,就“必须先找到一个故事”!可拉尔夫还是一无所获。
一无所获的拉尔夫被老师点名了:“你的故事怎么样了?”刚刚躺在课桌下边想象自己有一次在公园里捡起一只毛毛虫的拉尔夫犹犹豫豫地说:“我看到一只毛毛虫!”为什么拉尔夫会犹犹豫豫呢?因为他心里没底,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一个故事。可是老师愿意相信他,愿意给他一个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才华的机会——先是,“作家们,到地毯这里来,分享时间到了”!随后,“拉尔夫,就从你开始吧”!这个老师值得点赞。她为了鼓励孩子们特别是拉尔夫讲故事,先预设了一个“头衔”——孩子们都成为了“作家们”,这“作家们”自然也包括拉尔夫!拉尔夫既然都已经是“作家们”的一员了,当然应该会讲故事!果然,老师让拉尔夫第一个来讲故事,一点儿也没有给他准备和退缩的余地!这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陷之死地而后生”的范例吧!只不过这个险境不是拉尔夫自己“制造”出来的,而是老师给他准备的。
“可怜”的拉尔夫被“逼上了梁山”。假装作文纸找不到、慢吞吞地走上讲台都没有什么用,讲故事的那一刻终于来到了!同学们都很好奇,他们想听一听不会讲故事的拉尔夫的“毛毛虫”的故事到底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只有拉尔夫知道自己依然不会讲故事!不会讲故事的拉尔夫,只得硬着头皮往下讲……这个时候,同桌黛西也伸出了援手,她来启发拉尔夫:“它是不是软乎乎的,拉尔夫?”“你把它带回家了吗?”紧接着,其他同学们也都开始问拉尔夫各种各样关于毛毛虫的问题了!
显然,黛西和其他同学的问题给了拉尔夫机会,情急之下的他终于意识到:那条毛毛虫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当然,拉尔会真的会讲故事了!至少在这一次,他的“毛毛虫历险记”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同学们还鼓励他说:“让我们看看你画的画,拉尔夫!”故事的最后,拉尔会“终于不再害羞了”!相信他从此以后不再是一个不会讲故事的拉尔夫了,他一定会像封面上那样,轻松且带着笑意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故事!
当然,这一切已经成为现实,因为不会讲故事的拉尔夫只是去年的拉尔夫。今年的拉尔会,不仅“一直在写故事”,而且能够“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故事”!你看,到封底之前的那个环衬页,满满地都是拉尔夫所写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正好与前面空无一字的作文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是以一个问题来作为结尾吧——从不会讲故事的拉尔夫到会讲故事、而且是能够“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故事”的拉尔夫,这一个巨大的转变,能够给我们——家长、老师以及孩子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