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小学生识字教材见得多了,但更早以前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幼儿识字教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以前还从来没有见到。所以在打开这两本《国民字课图说》时依旧很好奇,甚至有一种探险的感觉,也有一种别开生面之感。
《国民字课图说》是由民国时期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的一套旨在教小孩子识字的教材。原书一共八册,收录了最常见的一千四百个汉字。此次高清影印出版,团结出版社将原书八册合并为上下两册,尽可能保持了原汁原味。
关于字书,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当属《说文解字》,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曾为之注释,即《说文解字》段注。但这个属于研究文字学、训诂学的专业书籍,幼儿识字,显然需要专门编制的教材。根据幼儿特点,如何让识字教材更系统、更富有趣味性,就成为了此类识字教材需要用心的地方。
就《国民字课图说》而言,具体的特点大致有:字的数量适中,且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能用得到的;释义简洁明了,配图丰富翔实,非常符合当时幼儿的识字所需。当然,这套当时的幼儿识字教材,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即使是初中生也未能能够顺利读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常有可能囿于繁体字。对于中文系学习过的学生而言,这还真的是一套非常有意思、值得好好一读的字书。
在书前的《序》中,编撰者认为,“各国文字与语文合,中国文字与语言分,故各国之人大都识字,而我国识字之人十不得五”。很显然,识字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之基础。
为了方便幼儿识字,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很动脑筋。每一个字,先行注音。注音采用反切或者举一个易识的同音字。比如,对于“植”字是这样来注音的:丞职切,音殖。反切即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注音之后是解释其意,解说采用当时的官话。为了吸引幼儿识字的兴趣,书中还附了不少栩栩如生的示意图。书中的不少字,采用了“抱团”的方式,即依然类型在一起逐字予以讲解。如介绍有关穿衣的字时,就涉及到了“襟”“里”“带”“袍”“衫”“袷”等字;介绍有关亲戚的字时,就涉及到了“姑”“甥”“舅”“祖”“孙”“翁”等字;介绍有关内脏器官的字时,就涉及到了“脏”、“心”“肝”“脾”“肺”“肾”等字。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当时老师的识字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也非常有利于幼儿识字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对于因为繁体字而给本书带来的阅读困难,很显然,最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看,把其中的内容讲解给孩子听,效果会更好一些。中国大陆如今采用的简体字、普通话,对于非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工作者而言,繁体字只要求认识就可以了。“识繁”贵在积累,认识得多了,日积月累,其实也并不会造成更多的困难。记得小时候看电视上引进自台湾的电视剧时,字幕也都是繁体字,也并没有造成很大的观看困难,原因就在于剧中人物的语言都能听到,再与字幕逐一对应,繁体字也就越认识越多了。
此外,不同于如今常见的文字横排、从左往右的阅读方式,《国民字课图说》采用的是文字竖排从右往左的阅读方式。
作为幼儿识字教材来说,本书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极具实用的显著特点。
另,书中提到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一书,曾被胡适先生誉为“中国最早的语文教科书”,收录有3291字、762幅插画,由刘树屏先生亲自编撰,苏州吴子城绘图。有机会的时候一定拿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