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日期:2016年1月17日
1月6日参加“童幼好书快讯”群分享会时获得了一本小昆虫的绘本。这一套《我的日记系列》一共9本,“主角”分别是蜘蛛、蚂蚁、蝉、蜜蜂、瓢虫、蜗牛、蜻蜓、屎壳郎和蟋蟀,都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小昆虫。这本《屎壳郎的日记》是由金波创作的!
说到关于昆虫的作家和书籍,最知名的莫过于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所写的《昆虫记》了。其中的观察可谓是细致入微,其中的描写可谓是生动传神。当然,对于小朋友来说,阅读《昆虫记》还需要些时日和耐心,不妨先从简单的入手来先行培养一下兴趣吧。
金波的诗、小说都极富有诗意和童趣,由他来“操刀”这本《屎壳郎的日记》,品质上首先就已经有了足够的保证。绘本的“主角”选中了仿佛“其貌不扬”的屎壳郎,用意颇深。在这个绘本中,金波老师将科普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以日记的形式和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屎壳郎的生活趣事,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介绍了屎壳郎的习性特点。
那么,屎壳郎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关于屎克壳,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屎壳郎,又名粪金龟;学名蜣螂(Geotrupidae),也有很多人叫它屎虼(gè)螂、推丸、裹粪牛、滚粪牛、滚粪郎等,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粪金龟亚科。蜣螂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它们可以将粪便滚动成球状,推行向前。主要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称。
这本《屎壳郎的日记》,日记是从5月20日开始记录的,中间或有“节略”,一直记到了12月10日——屎壳郎一家要冬眠了!绘本中,屎壳郎以第一人称“我”来自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叙述之余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确实也是这样。
你看,绘本的开始和最后,屎壳郎一共用了5个“没关系”来介绍自己。开始的3句:“名字不美,没关系——我们做好事。”“个头不大,没关系——我们有力气。”“离家出走,没关系——开辟新天地。”最后的2句:“滚来滚去,没关系——工作很新奇。”“又苦又累,没关系——我想认识你。”随即得出结论:“名字变美,美名扬——我叫屎壳郎。”
非常有趣吧。这5个“没关系”也是一般人对屎壳郎的“第一印象”,印象中这些小甲虫总是又脏又臭,甘愿与动物的粪便为伍。其实,这也正是屎壳郎自己平时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对于屎壳郎来说那人类惟恐避之不及的动物粪便却是它们眼中实实在在的“美味佳肴”。屎壳郎推粪球是有自己的“绝招”的。推动粪球时,它用前肢将粪拍打成小球,然后前肢着地,用后肢不停地倒蹬着粪球,使粪球在滚动中沾上更多粪便和草叶,从而使得粪球变得越来越大。
那么,屎壳郎为什么要推粪球呢?难道是为了锻炼身体吗?难道是它无事可干在弄着玩吗?当然都不是。其实,屎壳郎之所以要推粪球,纯粹是为了繁殖后代。因为动物粪便是屎壳郎幼虫的最佳养料,它从卵到幼虫,直至化蛹成虫,都要在粪球中度过。屎壳郎找到人、畜的粪便后,就会把它们一点一点做成粪球,并会把粪球滚到预定地点,然后在粪球上挖个洞,把卵产在里面——最后,还要把有卵的粪球推到洞里,用土埋起来。
法布尔曾经在《昆虫记》里这样写道,“谁都以为它要拣一条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走。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总是走险峻的斜坡,攀登那些简直不可能上去的地方。这固执的家伙,偏要走这条路……有时经过一、二十次的继续努力,才得到最后的成功。”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屎壳郎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坚韧和尽职尽责。
换成我们自己,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非常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想得到、想不到的困难——每当遇到这样的时候,发挥一下“屎壳郎精神”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