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无名乞丐写的《绝命诗》句句惊绝
(2020-07-05 20:52:54)清朝无名乞丐写的《绝命诗》句句惊绝
清朝嘉庆帝在位期间的一天早晨,通州城里和以往一样。这时有人发现官道旁有个乞丐被冻僵了。根据尸体上覆盖了一层寒霜这点来看,这个乞丐多半已经去世了。当地官府收到通知后,也照例派去仵作和衙役前去验尸,而后按照惯例送到城外的义庄进行处理。但是,当仵作在验尸过程中发现乞丐的遗物以后,看似平平无奇,只是一张写满了字的纸,但是纸上的内容却让人惊讶不已: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仵(wu姓氏 )作读了几遍这首诗,仵作说什么也不相信这首诗出自这个乞丐之手,更难相信一个乞丐会有这样好的学问。仵作将这首诗交给了当地知府。起初仵作上报了乞丐写得诗,知府老爷只道是仵作少见多怪。但是当知府老爷读了这首诗以后却变得激动起来:这首诗太有意境了,而且还化用前人典故,一看就是出自饱学之士的手笔。这位饱学之士在自己的地盘上没得到礼遇和救济,让知府又产生了一种兔死狐悲的心理。知府沉吟片刻,于是吩咐人好生安葬这个乞丐,并树立石碑,以“永嘉诗丐”来命名这个乞丐。
试析此诗:“身世浑如水上鸥”其实是化用唐人的诗歌典故:天地一沙鸥。唐人用来形容人生短暂且渺小,于是用天地间的一个沙鸥来形容人类。诗丐化用这个典故,说明诗丐对于唐宋文学典籍有着一定的掌握。这在八股取士的明清时代,其实已经超越了大量的读书人。而“又携竹杖过南州”则是化用宋人的词“竹杖芒鞋轻胜马”。前两句都引用典故,并且唐宋对应,单看这一点的典故运作水平就让人赞叹。之后的“饭囊傍晚盛残月”,可以理解成夜幕降临,月上枝头,这是一幅唯美画卷。乞丐的饭囊里只能盛这轮残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乞丐又要挨饿了。但是把挨饿描述如此文艺,这又表达了作者的心态即便是贫贱状态也毫不慌乱。所谓“贫贱不能移”便是指这种人。
紧接着“歌板临风唱晓秋”。残月和晓秋相对应是让人伤感的事物。残月意味着离别,晓秋意味着萧杀。但是诗丐却觉得即便是残月和晓秋,自己依然要保持乐观状态。“两脚踢翻尘世界”,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来说,求知要端正心态,而后修身齐家,最终治国平天下。所谓“踢翻尘世界”可以理解成诗丐在衣食无着的时候依旧有宽广的胸怀,在诗丐眼里,尘世的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一肩挑尽古今愁”,西方哲学家尼采一生活在贫困里,在尼采眼里,自己的精神可以超越时空,可以和古代大哲相沟通,也可以将精神留在未来的世界。诗丐虽然和尼采既不是一个时代,也互不相识。但是诗丐和尼采在精神解放方面却是一致的。诗丐眼里的自己,并非嘉庆时代的一个乞丐,而是一个可以和古圣先贤沟通,又可以身后长存不灭的人物。这种思想或许很多人觉得很疯癫,但这却是读书人的一种高傲意境。对于读书人来说,贫贱富贵都是过眼云烟的事情,但精神充实,是可以让自己笑看一切不幸,战胜一切困难的。
“而今不食嗟来食”。孟子认为,贫贱不能移是大丈夫的典范。儒家价值观也以不吃嗟来之食来衡量一个人的气节。从诗丐的文采来看,以诗丐的能力在嘉庆朝代想找点活儿做是很容易的。但或许是诗丐生前遭受了某种情感伤害,结果激起了诗丐内心深处的读书人应有的清高和气节,于是诗丐奉行饿死不吃嗟来之食而沦为了乞丐。最后那句“黄犬何须吠不休”说的是,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人生成败和他人的评论相联系。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只要内心强大,何必在乎一些阿猫阿狗的评论?诗丐便是看破了这一点才有了这句诗。这句诗对当代人也有教育意义:对于身边那些不怀好意的嘲讽、带节奏,直接将其视为黄狗乱吠就好,不必当回事儿。虽然很多人喜欢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其实真正的真相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往今来被埋没的豪杰、被耽误的英雄未必占少数,但是因为时运不济,他们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诗丐就是例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