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七绝七言有何区别?五律五绝五言有何区别?

(2019-06-11 22:07:01)

七律 七绝 七言有何区别?五律 五绝 五言有何区别?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种文学体裁在历史长河里都有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诗歌从《诗经》开始,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推崇的文学表现形式,因为其简洁精炼寓意深刻而备受大家们的喜爱。广义的诗歌包括诗、词、曲,而广义诗歌里的诗这一类,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朝以前诗歌就是古体诗,又叫做古风,唐朝时期又形成了一种新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律诗。词和曲笔者就不在此多说了。《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两部诗歌集是属于古风的,受他们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诗人,比如建安七子,比如竹林七贤,如陶渊明、谢灵运等,涌现出了很多名作,比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到了唐代,诗歌到了她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乐府、歌行、律诗、绝句等,什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山水田园诗人等等,而很多诗歌名人名句,也大多是唐代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维白居易等,还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对唐朝诗歌黄金时代的一个验证。

由此可见,七律、七绝和五律、五绝都是出现在唐朝,而七言和五言,则是唐朝以前就有的体裁。所谓七,就是诗歌每一句话为七个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同,五就是诗歌每句话为五个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以“七”和“五”只是特指诗歌的字数,没有其它含义,比如古体诗里,还有四言、六言和八言甚至是十言的,但是数量不多,居多的还是七言和五言。

所以七律、七绝、七言的区别与五律、五绝、五言的区别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可,就是律诗、绝句、古风的区别。

首先说说律诗与古风的区别。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其次谈谈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是句数上的区别,律诗一般为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两句一联,依次从第一句开始数,12两句为首,34句为颔,56句为颈,78句为尾。其实这个很好记,首是头,颔是下巴,颈是连接头和身子的,尾当然是尾巴了。而绝句之所以叫绝句,就是将律诗拦腰斩断,剩下四句话,这个绝句的“绝”字就是“断”的意思,绝句没有首颔颈尾之说。也就是说,律诗一般是八句,绝句是四句。二是平仄形式,都有平起式、仄起式。三是押韵方面,律诗一般偶句(二、四、六、八句)押韵就可,而绝句一般首句也是要求入韵的,也就是相当于一、二、四句押韵。

我国的诗歌从形式上首先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旧体诗也叫古典诗,一般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一首诗每句的字数相等(只有少数旧体诗每句的字数不等,称为杂言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二是必须押韵。新体诗也叫现代诗或新诗,它通常违反以上两点体式要求,就是新体诗一般不会每句的字数相等,但也有很多新体诗是既每句长短不齐又不押韵,也有少数新诗可能会每句字数相等,也有押韵,这时就只有依据它是以现代口语作诗这一点来判定它是新诗了。旧体诗则主要分为古诗、古体诗、近体诗等。格律诗就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其形式要求主要有四点:平仄句式,一韵到底,对仗,每句字数相等。当我们看到一首古人的诗,只是字数每句相等,但是不作对仗,不讲平仄句式,押韵但可能还中途换韵,就可以知道它不属于格律诗。格律诗在句式长短上都是整齐一致,或者每句五言,或者每句七言。格律诗在整诗的长短(行数)上则分为三种体例,律诗、绝句还有排律。律诗是格律诗的正体,其整诗长短为八句,依前后顺序,每两句叫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按律诗的体例规定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如果是每句五言的律诗就叫五律,每句写七言的律诗就叫七律。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构成,所以绝句是每首写四句,这样绝句只有两联,分别称为首联和尾联,同样五言的绝句就叫五绝,七言的绝句就叫七绝,绝句则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对仗(以不用对仗的为多),绝句如果用对仗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少数两联都对仗的。排律则是整诗超过八句四联长度的格律诗,而排律对对仗要求很高,正规的排律要求从头到尾均对仗,但在《全唐诗》中也看到有些超过四联的格律诗采用首尾两联不对仗而其他诸联均对仗的方式,这大概可以视为排律的变通形式。依据上面这些格律诗的体例规定,如果一首古典诗不符合上述规定那就不属于格律诗。比如著名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它比较长,不对仗,还中途换韵,所以它不是格律诗。而古诗一般指秦汉魏晋以前的诗,比如《孔雀东南飞》。古诗也有叫古风的,相对于格律诗而言体例灵活,一般是押韵的,每句字数相等,但可以中途换韵,不要求对仗,也不作平仄句式要求,仅要求声韵比较和谐即可。而所谓古体诗就是唐以后的人按古法作的非格律诗。这里的古法就是格律诗产生以前的古人作诗的方法,而格律诗是肇始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的。比如《春江花月夜》是唐人诗,又不是格律诗,就属于古体诗。至于提问中说到的五言、七言,这两个名词并不是古诗体例的正式名称。古典诗发展古典诗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实际就只剩下格律诗了,因为语言发展了,现代人写格律诗已经把不少现代词汇写进了格律诗中,难以再完全保持古代汉语以单字显义组句的表述形式,如果我们还不能老老实实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来写,那你写的所谓古典诗就会跟现代诗在形式上没有明显区别了。事实上在中国诗词学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华诗词学会那里,举办格律诗比赛都还是要求用古韵即平水韵来写,用新韵写的格律诗则不允许参赛,可见他们对格律诗古法的尊重,也可见所谓现代人不按格律要求写古诗在学界专家眼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简单地说七言诗是七律、七绝、七言古诗的统称。律体诗也叫近体诗或今体诗,形成于唐代。七律是律体诗的一种,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整首诗诗句字数必须整齐划一,格律要求严谨。一般全诗由八句组成,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两联之间讲究粘联,即第二三、四五和六七句关键位置所对应的两个字(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同声(或平或仄)。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八句以上的为排律)

七律的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脚)

七言古诗句脚多用三平调,也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或平韵到底,但不可杂有律句。形式灵活、多样,句法和韵脚处理也很自由,全诗以七字句为主,但不一定每句都是七个字。

五律和七律的不同之处是首联多用对仗,其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但也不绝对。

五律也有四个基本句式,即: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的不同之处,也是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和七言古诗所不同的是,五言古诗每句的字数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唐初产生了律体诗,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

七律泛指七言诗。五当然是五个字。只有绝句不一般,作者作完诗意在标榜不可更改,改了字原来的本意就被颠覆了。唯有作者原来的字才有的诗意啊!绝句每个字都表达作者自己的原意。而且绝句也没有改字的余地。关于平仄的啰嗦大可不必深究,你朗朗上口的语句就是韵律。其实韵律的由来是诗句产生后被人们发现的,一味追求韵律是迂腐条框。韵自然会产生了!出错可以改动就好。拘泥韵律在先束缚了发挥。得不偿失,初作不必考虑这韵律,内容重要,先把内容写出来在去改动,你的事就可以写的有内容,合则押韵啦!不要怕那吓人的韵律!其实韵律自然就产生了!一味追求韵律对于初学者等于棒喝!即使是一味追求韵律的人来说,他只记住了韵律,欣慰的是记住了韵律!而已。其实,实诗就是个文字游戏。思维敏捷占优了。当然阅历也有助于写诗发挥。今天的世界,不是除禾日当午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时代。不要过于追求迂腐的条框。他有背于玩玩的发挥!不要把诗惯上多神秘的色彩,给初学写诗人棒喝!这样写起来较容易了。即使今天再好的诗,也不会流传千古了!今天的意境并不缺少色彩,人的生存没有缺一首诗可吟的必要!我的观点和方法这样啊。也是对诗的诠释。供你参考。

绝句、律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按照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就是所谓的绝句律诗格律。

中国诗起于四言,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为主,不过其中也有三五七言等等其他字数的“杂言”。诗歌的另一起源是楚辞。楚辞的字数比较自由,节奏也松散富于变化。到了汉朝,诗歌已经不止限于四个字一句,更加灵活多变。譬如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是七个字。但音节虽然是七个,这七个字却不全是实字,其中有个拿来当语助的“兮”字,所以还算不得七言诗。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算是有七言诗的样子,曹丕《燕歌行》则是第一首完全的七言诗。至于五言,最早有可靠记录的是班固《咏史》,不过这诗评价不高,被后人给了个“质木无文”的评语,意思是说:这诗写的干巴巴的,一点文采也没有。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以班先生如此的大才,还把这首诗写得如此无聊,可见当时这种文体属于初创,大文学家也没有创作经验。

两汉民间乐府也已经有五言,但民间诗歌没有创作者姓名,没法考定年代。总之从汉朝末年起,五字一句和七字一句这两种格式的诗就已经分别出现,前者叫做五言,后者就是七言。著名的《古诗十九首》据推测作于东汉晚年,就是一组五言诗。从五七言出现之后,事实证明这种诗体确实更适合写作,四言诗就逐渐消失了。

时间到了南北朝,人们渐渐发现,诗歌不止是押韵,声调的高低起伏搭配也有一定的说法。当时有一些文人在研究这个,有个叫沈约的,正式提出一个说法,叫“四声八病”。

所谓四声,就是指平上去入。八病分别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简要点说,就是声律上的八种忌讳。

从后来的创作实践看,沈约的“八病”过于严格了些,也不是所有人都严守这八种忌讳决不触犯。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标志,从此之后,诗歌的声律有了固定的格式(当然不是完全死板的,允许做小范围弹性的调整)。为了区别,人们把按照声律的诗体叫做“近体诗”,不要求平仄相间,只需要在句尾押韵的,则称为“古体诗”。

这两个词出现时,格律诗还是新兴事物,当然它离当时的人们比较“近”,而古体诗就“远”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俩一样都很“古”,但这是固有名词,已成既定事实,也无需纠结了。

律诗也好,绝句也好,都是近体诗这个范畴内的。四句成一首的叫做“绝句”。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即是“截句”,是从律诗中截取一段下来。但这说法有些问题。“绝”是断绝的意思不假,但这里指的是四句一结,而不是什么截取律诗。齐梁时候就有题名为《古绝句》的诗,并不按平仄。说明绝句这个名词的出现,还在律诗之前,想要截律诗也无从截起。

五言的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就简称七绝。

习惯上的律诗,是指四韵八句的近体诗。和绝句一样,五字一句的就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同理。律诗除了声韵要求外,还必须在字面上对仗,一般是中间两联要对,首尾的两联可对可不对。在历史上,五律比七律成熟的要早,五律由唐朝初年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等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定型,七律则要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成型。

律诗还可以写的更长,不止八句。不过这样的话,除去一头一尾,中间所有的句子必须都对仗,才能叫做律诗。这也有个专门名称,叫做“排律”。

————简要概括————

律诗:八句成一首,按照规定的声韵格式,字面上要求对仗。

绝句:四句成一首,按照规定的声韵格式。

五言:以五字句为主的诗。

七言:以七字句为主的诗。

五绝:五言+绝句。

七绝:七言+绝句。

五律:五言+律诗。

七律:七言+律诗。

要囬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讲清古诗与格律诗的区别。简单地说,古诗有五古.七古及长短句。每句五字的称五古,毎句七字的称七古,每句字数不一的称长短句(后称词)。格律诗(绝句和律诗)则是古诗的一种诗体,是最高规格的古诗体。它也分五言及七言,格式韵律要求更加严格。(诗家讲的很清楚了,不再重述)。这里要重提是,古诗决不等于格律诗!但格律诗(绝句及律诗)则是古诗的一种诗体。对否?请质疑。鉴于此,喜爱写古诗的朋友们,只要你写的古诗不标明《绝句》和《律诗》,谁也不敢说你写的不是古诗!只要把古诗与格律诗区别开来,你就在写古诗的大道上直管闯,莫回头!总有一天能登上写格律诗的宝座!

此问题的回答,前面的朋友已经回答得差不多了,而且水平都很高,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只是想补充点基本常识以供同言者讨论。一般来说,五言五字七言七字,七律八句,七绝四句,五律八句五绝四句。律句可四句韵也可五句韵,绝句可三句韵也可两句韵。在唐诗中也出现不少长短句,但都是按照律句的平仄要求随需要安排处理,但是不管是新体诗还是旧体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严格要求,不能犯孤平,犯了孤平就要拗句,所谓拗句就是在上句孤平平仄错的地方下句同样字数地方用相对平仄来补救,就是拗句。诗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这就是对孤平而言。新旧体诗都以十三韵为要求,严格的不能串韵,宽松点可用临韵,但要按体裁而论。律句二三联必对一四联不要求对,绝句需首联对末联不对,也有出现首联不对末联对和首末两联都对的,看个人喜好而言。在对联中有宽带和工对,一般都不会有过多计较,只是工对要求更严格作者的功力更深厚,因人而定。粗略简述不知是否有错误还请朋友们指摘。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七绝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七言包括七言歌行体、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歌行体是特殊体例,首创于魏文帝草曹丕的《燕歌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是固定的。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句即对偶句。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zhe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所构成的修辞。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相对,充分利用声调。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如: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

2.满招损,谦受益。(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尚书·大禹谟》)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诗词三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