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0章:动之死地,还是动之于死地?

天然上午7:23
大家好,这章,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为什么改成了人之生动之死地了呀
清泉上午7:37
清泉上午7:37
@天然 咱们是以王弼通行本《道德经》为底稿的,王弼通行本是“人之生动之死地”
天然上午7:46
天然上午7:46
生三,死三,死地得生三。生生,生生之厚,跟后面的章节中的厚生不同,能生生机的自然拥有大德,所以才会无死地,死地也能得生
感觉跟以前体悟的不同,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清泉上午7:56
清泉上午7:56
@天然 也是,这样读就是另一种意思,上下也通顺
南山上午8:06
南山上午8:06
关于版本,解读,欢迎大家多多探讨,《道德经》传抄至今,肯定是有部分字句不符合老子本意的,咱们当精诚大道和老子,努力还原之。
南方的老树上午8:44
王弼本能说通的,则取王本,减少争议。
厚生,与摄生形成对比,从文法讲,更合理。
厚生,益生,皆不对;摄生才对。这是老子全文思想,因为老子重在批评侯王。
南方的老树上午8:44
王弼本能说通的,则取王本,减少争议。
厚生,与摄生形成对比,从文法讲,更合理。
厚生,益生,皆不对;摄生才对。这是老子全文思想,因为老子重在批评侯王。
即老子以修之于天下为准则,全文81章仅54章讲次第,其余则自行降几级应用,看自己修于何处?故本章更可能是针对修之于天下的侯王所言,勿厚生,益生。所以为动之死地,即奔赴死地,之,即去往。
查汉典有如下释义:
查汉典有如下释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古时候能厚生益生的人不多,多在食税阶段,故大家注解,对象为富贵者。可参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如:
http://s10/mw690/00688znyzy7fYKZ24Vr79&690
http://s2/mw690/00688znyzy7fYKZgIwh91&690
http://s12/mw690/00688znyzy7fYKZmV5N2b&690
前一篇:《道德经》中的三个“愚”
后一篇:《道德经》10章:涤除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