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汉中苦

(2017-01-14 20:54:14)
这首《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是在一场地震中被震出的,告诉人们一个可怕的景象与末日大劫难有关!
  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双眼,
  天也翻,地也翻,逍遥自在乐无边,
  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
  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
  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
  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
  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
  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
  还有十愁在眼前:
  一愁天下乱纷纷,二愁东西饿死人,
  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
  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间,
  七愁有饭无人食,八愁有人无衣穿,
  九愁尸体无人捡,十愁难过猪鼠年,
  若得过了大劫年,才算世间不老仙,
  就是铜打铁罗汉,难过七月初一十三,
  任你金刚铁罗汉,除非善乃能保全,
  谨防人人艰难过,关过天番龙蛇年;
  幼儿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汉中苦,
  大狮吼如雷,胜过悼百虎,
  犀牛现出尾,平地遇猛若,
  若问大平年,架桥迎新主,
  上元甲子到,人人哈哈笑,
  问他笑什么?迎接新地主,
  上管三尺日,夜无盗贼难,
  虽是谋为主,主坐中央土,
  人民喊真主:
  银钱是个宝,看破用不了,
  果然是个宝,地下裂不倒。
  七人一路走,引诱進了口,
  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
  人人喜笑,个个平安。
  人人可观,个个可传,
  有人印送,勿取金钱。
  行善者可保,作恶者难逃。
  敬重天地神明父母,惜字纸五谷。
  谨当切记。
  《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的预言内容虽还未发生,但所描述情景却较《金陵塔碑文》更为可怕!玄奇的是,碑文是在20多年前的一场地震中被震出来的,对照《金陵塔碑文》被发现的经过,天意安排的味道非常浓厚。
  简单分析碑文的大意是,有一场很可怕的大瘟疫将发生在猪鼠年之间或之前(根据金陵塔碑文的示警脉络,这里指的猪鼠年有可能是2007至2008年之间或之前)的某年九月或十月间,当然也可能是在以后的某个猪鼠年!
朱洪武就是朱元璋。理解这句预言应该明白朱元璋的童年生活。
劫难来了,苦命的小孩们。
朱元璋童年的记忆中,感受最为深切的可能就是饥饿。刚生下来时没有充沛的奶水,稍大后又没有足够的口粮,即使吃到肚中的,也是些粗糙或稀释的食物。他的口腹之欲一直处于没有得到满足的压抑状态,他做梦都想着能够饱饱地吃上一顿美味佳肴。后来在当放牛娃时终于寻到了一个爆发的好机会,他与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野外将田主刘德的一头小牛犊宰了,拣些干柴树叶子就地生火烤着吃,一个个吃得肚胀腹圆。事后,朱元璋又想出一个办法,将小牛的皮骨埋了,尾巴插进一条石缝中,骗那田主说是小牛自个钻了山洞。事情的结果,自然是朱元璋挨了田主刘德的一顿毒打,并被赶回家中。朱元璋那一直压抑着的饥饿欲虽然着实地满足了一番,但也因此而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580/sign=1598bf525a43fbf2c52ca62b807fca1e/621f4bc2d56285353619487b99ef76c6a6ef63bb.jpg
残破的明代老屋,也许就是这样的破房子伴随着朱元璋的童年。贫穷,饥饿,这些几乎构成了朱元璋同年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段童年的经历究竟给朱元璋带来了什么?
饥饿、斥骂、毒打、压抑……这些处于社会底层难以避免的磨难与羞辱如长长的皮鞭呼啸着劲厉地一下一下抽打着他那幼小的心灵,他以一副睥睨的眼光打量着这个灾难深重的世界,忍受着、等待着、积聚着,幻想着有朝一日如宰杀牛犊般进行疯狂而快意的报复。
他心头记得最深的,就是母亲多次讲给他听的外公抗元的故事。五六十年前,外公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当过亲兵。南宋败亡,张世杰与陆秀夫保着宋朝小皇帝逃到南海中的崖山。元兵继续猛攻,宋军大败,陆秀夫抱起年仅九岁的皇帝跳入大海,张世杰则保护着杨后乘船突围而出,以图东山再起,恢复疆土。不幸四天后遭遇飓风,海船沉没,张世杰等部众全部淹死,外公被人救起,侥幸生还。故事中的忠君报国思想及反抗异族压迫的观念对朱元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从小就产生了政治莫测、王朝更替、皇帝可以取而代之的意识。
他小时候做得最多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找来一块木板顶在头上作平天冠,用碎木片作笏,在土堆上“威严”地坐下,命令其他小伙伴一个个地跪拜在他的面前,齐声高呼“万岁”,“俨然王者”。
童年的生活虽然贫困清苦,但也充满了穷人那份独有的“自得其乐”。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580/sign=c4fcfc29f2f2b211e42e8546fa816511/b68dd1628535e5dd33d53f857fc6a7efcf1b62bb.jpg
雕塑朱元璋放牛。贫穷的朱元璋靠给地主放牛维生。与徐达、汤和他们这些小伙伴在一起,虽然清苦,却也享受着穷人独有的“自得其乐”。
真正让他感到饥饿与灾难的是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那一年朱元璋十六岁,正是所谓“吃长饭”、一餐等不得一餐的年龄。从春天开始,旱灾、蝗灾与瘟疫就开始接二连三地在朱元璋的家乡濠州不断肆虐。饥饿与疾病紧紧地纠缠、折磨着三乡四邻的所有贫苦农民,朱元璋家更是在劫难逃。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先后死了父亲、大哥、大侄、母亲四口。大姐、二姐早已嫁人,三哥给人家上门做了招赘女婿,家里就只剩下他和二哥两人了。哥俩穷得没有半分银毫,除了勉强保住自身的性命外,对亲人的疾病与折磨无可奈何,只有相对痛哭。这时候,朱元璋才真正感到了什么叫呼告无门、求助无路。
面对亲人的尸体,不仅无钱购置棺木,就连安葬的坟地也没有。朱元璋只得前去哀求田主刘德,求他发发善心,为他的亲人施舍一块小小的安葬之地。谁知刘德非但不允,还一顿臭骂将他轰出大门。幸而邻居刘继祖谦和仁慈,主动提出可以葬在刘家地里。兄弟俩找出几件破衣烂衫,裹了亲人尸体,抬到坟地草草埋葬,父母的在天之灵总算找到了一块“落脚”之地。
灾难的惨痛、富人的冷酷、穷人的慈善,这些全在朱元璋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一辈子也没能忘怀。灾难锻铸了他、培养了他,使他过早地成熟起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天灾人祸,再大的惨痛朱元璋也能够承受得了;在命运的无情与富人的冷酷面前,他也“练就”了一副铁石心肠;他当上皇帝后,念念不忘刘继祖的“赠地”恩德,特地追赠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也许他此后对富人的坚决打击,对穷人的政策倾斜也与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有关。


百年一龙,百年一凤。 
龙卧韶山,凤隐蠡水。 
姓吞天下,名涉君王。 
志学之时,天兆淬志。 
必主神州,威震万世。 
2000年时   一位自称有预言能力的老者临终是所写,听说猜出的人可以功成名就,大家一起来试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明天会更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