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行体
(2016-12-01 15:35: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一 |
浅谈歌行体
研究古诗的多注意律绝,词,对于歌行,研究者甚少。其实,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作品甚众,史上大诗人对歌行的创作也很重视,名世的杰作也甚伟。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北征》,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就体裁论,它是属于叙述诗。作为叙述诗,它可以淋漓酣畅的把诗人要叙述的事情描述出来。因此很多诗人如王维,高适,岑参,李贺,韩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歌行体诗的创作上。下面就歌行体的一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诗经》是歌行的源头。
诗经里的叙述诗可以说就是歌行的渊源,诗经是四言诗,这是由于当时的语境造成的,这种诗的形成,也是由于当时的书写材料短缺,书写不易形成的。四言诗当时不仅专业诗人做,业余爱好者也做,甚至有些民间艺人也口头创作,互相传唱。没有什麽条条框框,更没有格律对仗的束缚,或写劳动,或写爱情,大都直抒胸臆。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关关叫着的雎鸠,是在河中的小丘。美丽苗条的姑娘,是帅哥的好配偶。帅哥追求不到,白天黑夜想不够,······
这完全符合歌行体的写作方法,第二句紧跟第一句的意思一路写来,逐步达到高潮。再如《女曰鸡鸣》,写一对夫妇在鸡鸣后睡醒了的一段对话,很有生活情趣。《七月》可以说是一首长篇叙述诗,它写了一年四季的劳动,一家人参加劳动的喜悦,也写了一个小姑娘采桑时的愉快劳动的情形,很形象,很感人,除了四言外几乎和歌行没有什麽区别。在诗经中,很容易找到以叙述见长的篇章,《十亩之间》叙述一群女子采桑归来时的天真活泼;《汉广》则叙述一青年男子爱情受挫时的苦闷和惆怅;《葛覃》叙述一个青年农妇收割完毕准备走娘家时的情景,叙述生动,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诗经以叙述见长的诗篇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诗经就是歌行体的鼻祖。先秦就形成了歌行体的雏形。
二.楚辞是歌行体的雏形
楚辞是荆湘一带的民歌,基本是七言,夹杂有五,六,八,九言,由于是民歌,为了演唱方便,也为了引起注意,在句中或句末加一兮字,相当于戏剧中的拖音,音节嘹亮,感情充沛,如:“大风起兮尘飞扬”。战国时楚国屈原宋玉用楚辞写的诗歌就是歌行体的最初形式,是雏形。如《国殇》就是采取平铺直叙书的方法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战士的英勇不屈,表现了爱国激情。把楚辞用于表现大的主题是屈原的一大发明,一个伟大的创举。如:《国殇》《离骚》等。有些警句更是接近歌行体,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埋两轮兮执驷马,援玉枹兮击鸣鼓。”“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其中的兮并不影响叙述,反而加强了叙述的感染力,楚辞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的歌行体的一些基本特点,是歌行体的雏形。试看《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行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伤。
埋两轮兮执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如果没有虚词“兮”,便是纯粹的歌行体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南美景一收眼底,既写了荷塘的茂盛,又写了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动感强烈,画面生动,诗中有画,真有亲历其境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民歌是歌行体取之不尽的源泉所在。
汉时,五言诗出现了,这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诗歌的节奏增强了,诗味强烈了,便于朗诵。魏晋乐府多用五言,是诗经的继续,其叙述事情,也采取两句意思相递的方式。如汉武帝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用骚体写的这首诗,也许他就是楚人的缘故吧,是七言诗,如果去掉中间虚字兮,就成了六字,它采用两句意思递进相连的写法,一气呵成。全诗由秋起兴,慨叹人生易老,得出应及时行乐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则完全采用叙述的方法,写了人生,写了生活,写了婚姻家庭,是已经比较成熟的五言歌行。如《上山采蘼芜》除前三句叙述外全是弃妇和其前丈夫的对话,没有正面写出弃妇的怨愤,只通过其前夫的比较,表现了夫权时代丈夫对妻子的动辄遗弃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被歧视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孔融的《杂诗(2)》也全采用五言写成: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
叙述了痛失爱子之情,是一篇优秀的叙述诗,读来让人心碎。在写法上也有了些变化,中间夹杂了对话,增加了气氛,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蔡琰用五言长卷叙述了自己悲苦的身世,无名氏的《陌上桑》也是用五言叙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诗中罗敷美丽开朗,善良勇敢,热爱劳动,她用自己的智慧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表现了她坚贞不屈的品质。诗中有对话,有描写,感人生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述诗,他描写了一对青年夫妇从恋爱到结婚,受到封建家庭的逼迫而分离,后来双双殉情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叙述生动感人,它已具备了歌行体的特点。有些诗直接用了“行”字,如《孤儿行》,《陇西行》,《艳歌行》,《怨歌行》等等。这里的行,应该理解为叙述,述说。魏时三曹,都写了歌行体的诗,曹操写了《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曹丕写了《燕歌行》《善歌行》,曹植写了《箜篌引》《白马篇》《美女篇》等等。这些诗都具备了歌行体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五言歌行。魏晋时期是五言诗最流行的时期,从诗经的四言诗,演进到汉代的五言诗,是诗歌的一个发展,一直到梁朝的鲍照,五言统治着诗坛。
五.鲍照异军突起,开七言诗的先河
到了南朝时期,鲍照首先写七言诗。他的诗,已经接近完成歌行体,歌行体的发展,到此基本定型,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全用五七言写成,从此开了七言诗的先河。他是形成歌行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在他之前,无人写七言,从此七言以它独特的魅力,主导诗坛,为后世诗人竞相逞美,为唐代歌行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诗坛出现了五七言并列的缤纷并呈的时代。且看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是一首发泄不平和愤懑的诗,在贵族统治下,平民要跻身官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诗采用了五七言杂用的方法,成功的用歌行体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用韵也很规范。他的十八首《拟行路难》大都采用这种方法,熟练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到了梁朝,萧衍完全用七言写诗,完成了歌行体的形式,且看他的《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不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辉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这首诗全是七言,中间换韵,写美丽勤劳的农家女莫愁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代帝王,萧衍能写出这样的诗,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他能接受一个新的诗体写诗,应该大写一笔的。北朝的庾信也写歌行体,他写的《杨柳歌》就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人通过杨柳寄托了对前朝的思念。
六.唐朝是歌行体大繁荣的时期
七.歌行名称的解释
对歌行名称的定位,历史上说法很多,大多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惠洪说“古诗句法中得增辞语耳”,姜夔说“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胡震亨说“衍其事而歌者”。唯有胡说较合理。衍就是铺排,叙述。现在解释歌行为叙述诗,是合情合理的。试看唐诸大家的作品,那首不是叙事的?叙事是它主体,没有叙述就没有歌行。而律绝则讲究起承转合,声律,平仄等等。
八.歌行体的特点
1.以叙述为主,兼以描写,议论。一般都是一事一题,如《长恨歌》,叙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白居易的《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中间有意论有抒情,主要是叙述。元稹的《连昌宫词》則是通过一个老宫人的叙述,表现了连昌宫今昔变化,寄托了诗人兴衰变化的哀叹。歌行体没有拘束,诗人可以无拘无束,放开思路,如行云流水,如天马行空,可开可合,开合自然,所以在唐代宽松的政治条件下,一时歌者云集,一大批诗人竞相绽放才华,一大批优秀歌行体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2.两句为一小节,意思相连,相当律绝的起承,以后还可以接着这个意思继续写,把故事讲完,也可以宕开,写别的,如杜甫的《兵车行》,首句“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土不见咸阳桥。”就是连着写的。王维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青山,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是连着叙述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开头写道:”卖炭翁,发薪烧炭南山中。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意思相连,描写卖炭翁形象。
3.隔句押韵,如杜甫《丽人行》人,匀,麟,唇,身,秦押平声韵。李白《长相思》安,寒,叹,端,澜,难,肝押平声韵。
4,篇幅可长可短,王维《桃源行》32句,白居易《长恨歌》120句,李白《蜀道难》48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有18句。篇幅的长短根据内容而定,没有一定的要求,不像格律诗那样字数句数都有严格限制,完全是一种自由体,不用咬文嚼字,不用讲究声律,随心所欲,心之所到,意之所随。
5.明白易懂,直抒胸臆,无遮无拦,没有典故,没有骈体,更没有艰涩的话语,晓畅淋漓,一泻千里,写者尽情,读者快意,如泣如诉,如老朋友互吐心曲。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惜。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黄昏。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里没有艰涩的语句,没有难懂的典故,更没有故作呻吟的佶屈鳌牙的词句,句句明白,字字通俗,凡是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读得懂,完全口语化,又有所提高,雅俗共赏,贤愚同好。白居易的《卖炭翁》更是明白如话,妇孺皆懂。这也是歌行体能广泛流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