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歌行体

(2016-12-01 15:35:46)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一

浅谈歌行体

研究古诗的多注意律绝,词,对于歌行,研究者甚少。其实,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作品甚众,史上大诗人对歌行的创作也很重视,名世的杰作也甚伟。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北征》,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就体裁论,它是属于叙述诗。作为叙述诗,它可以淋漓酣畅的把诗人要叙述的事情描述出来。因此很多诗人如王维,高适,岑参,李贺,韩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歌行体诗的创作上。下面就歌行体的一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诗经》是歌行的源头。

诗经里的叙述诗可以说就是歌行的渊源,诗经是四言诗,这是由于当时的语境造成的,这种诗的形成,也是由于当时的书写材料短缺,书写不易形成的。四言诗当时不仅专业诗人做,业余爱好者也做,甚至有些民间艺人也口头创作,互相传唱。没有什麽条条框框,更没有格律对仗的束缚,或写劳动,或写爱情,大都直抒胸臆。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关关叫着的雎鸠,是在河中的小丘。美丽苗条的姑娘,是帅哥的好配偶。帅哥追求不到,白天黑夜想不够,······

这完全符合歌行体的写作方法,第二句紧跟第一句的意思一路写来,逐步达到高潮。再如《女曰鸡鸣》,写一对夫妇在鸡鸣后睡醒了的一段对话,很有生活情趣。《七月》可以说是一首长篇叙述诗,它写了一年四季的劳动,一家人参加劳动的喜悦,也写了一个小姑娘采桑时的愉快劳动的情形,很形象,很感人,除了四言外几乎和歌行没有什麽区别。在诗经中,很容易找到以叙述见长的篇章,《十亩之间》叙述一群女子采桑归来时的天真活泼;《汉广》则叙述一青年男子爱情受挫时的苦闷和惆怅;《葛覃》叙述一个青年农妇收割完毕准备走娘家时的情景,叙述生动,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诗经以叙述见长的诗篇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诗经就是歌行体的鼻祖。先秦就形成了歌行体的雏形。

二.楚辞是歌行体的雏形

楚辞是荆湘一带的民歌,基本是七言,夹杂有五,六,八,九言,由于是民歌,为了演唱方便,也为了引起注意,在句中或句末加一兮字,相当于戏剧中的拖音,音节嘹亮,感情充沛,如:“大风起兮尘飞扬”。战国时楚国屈原宋玉用楚辞写的诗歌就是歌行体的最初形式,是雏形。如《国殇》就是采取平铺直叙书的方法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战士的英勇不屈,表现了爱国激情。把楚辞用于表现大的主题是屈原的一大发明,一个伟大的创举。如:《国殇》《离骚》等。有些警句更是接近歌行体,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埋两轮兮执驷马,援玉枹兮击鸣鼓。”“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其中的兮并不影响叙述,反而加强了叙述的感染力,楚辞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的歌行体的一些基本特点,是歌行体的雏形。试看《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行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伤。

埋两轮兮执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如果没有虚词“兮”,便是纯粹的歌行体了。

       三.民歌是歌行体的源泉

         历代的民歌,是人民口头传唱的诗歌,很多都是叙述的诗歌。如《迢迢牵牛星》,写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抒发了对封建婚姻强烈的不满和反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一种强烈的控诉。《十五从军征》則强烈的反对了朝廷的穷兵黩武,好战拓边的思想。战争使田园荒芜,家破人亡,以至于战士无家可归,多么残酷,多么无情,多么可怕,反对不义之战,渴望和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耶》是对爱情忠贞的颂歌,“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多么勇敢,多么强烈,多么坚贞。《木兰诗》,表现了爱国的主题,一个女子代父从军,既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歌颂了古代女子的爱国热情,还抒写了孝亲的故事,是一首难得的叙述诗。民歌都是采取叙述的方式,抒情达意,如:《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南美景一收眼底,既写了荷塘的茂盛,又写了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动感强烈,画面生动,诗中有画,真有亲历其境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民歌是歌行体取之不尽的源泉所在。

  四.汉魏晋乐府是歌行体的发展时期。

汉时,五言诗出现了,这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诗歌的节奏增强了,诗味强烈了,便于朗诵。魏晋乐府多用五言,是诗经的继续,其叙述事情,也采取两句意思相递的方式。如汉武帝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用骚体写的这首诗,也许他就是楚人的缘故吧,是七言诗,如果去掉中间虚字兮,就成了六字,它采用两句意思递进相连的写法,一气呵成。全诗由秋起兴,慨叹人生易老,得出应及时行乐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则完全采用叙述的方法,写了人生,写了生活,写了婚姻家庭,是已经比较成熟的五言歌行。如《上山采蘼芜》除前三句叙述外全是弃妇和其前丈夫的对话,没有正面写出弃妇的怨愤,只通过其前夫的比较,表现了夫权时代丈夫对妻子的动辄遗弃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被歧视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孔融的《杂诗(2)》也全采用五言写成: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

叙述了痛失爱子之情,是一篇优秀的叙述诗,读来让人心碎。在写法上也有了些变化,中间夹杂了对话,增加了气氛,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蔡琰用五言长卷叙述了自己悲苦的身世,无名氏的《陌上桑》也是用五言叙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诗中罗敷美丽开朗,善良勇敢,热爱劳动,她用自己的智慧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表现了她坚贞不屈的品质。诗中有对话,有描写,感人生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述诗,他描写了一对青年夫妇从恋爱到结婚,受到封建家庭的逼迫而分离,后来双双殉情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叙述生动感人,它已具备了歌行体的特点。有些诗直接用了“行”字,如《孤儿行》,《陇西行》,《艳歌行》,《怨歌行》等等。这里的行,应该理解为叙述,述说。魏时三曹,都写了歌行体的诗,曹操写了《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曹丕写了《燕歌行》《善歌行》,曹植写了《箜篌引》《白马篇》《美女篇》等等。这些诗都具备了歌行体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五言歌行。魏晋时期是五言诗最流行的时期,从诗经的四言诗,演进到汉代的五言诗,是诗歌的一个发展,一直到梁朝的鲍照,五言统治着诗坛。

五.鲍照异军突起,开七言诗的先河

到了南朝时期,鲍照首先写七言诗。他的诗,已经接近完成歌行体,歌行体的发展,到此基本定型,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全用五七言写成,从此开了七言诗的先河。他是形成歌行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在他之前,无人写七言,从此七言以它独特的魅力,主导诗坛,为后世诗人竞相逞美,为唐代歌行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诗坛出现了五七言并列的缤纷并呈的时代。且看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是一首发泄不平和愤懑的诗,在贵族统治下,平民要跻身官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诗采用了五七言杂用的方法,成功的用歌行体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用韵也很规范。他的十八首《拟行路难》大都采用这种方法,熟练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到了梁朝,萧衍完全用七言写诗,完成了歌行体的形式,且看他的《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不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辉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这首诗全是七言,中间换韵,写美丽勤劳的农家女莫愁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代帝王,萧衍能写出这样的诗,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他能接受一个新的诗体写诗,应该大写一笔的。北朝的庾信也写歌行体,他写的《杨柳歌》就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人通过杨柳寄托了对前朝的思念。

六.唐朝是歌行体大繁荣的时期

       到了唐代,七言诗得广泛的运用,诗人们大量开始写七言诗。一句七个字,比一句五个字更能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写自然,。歌行体成了诗人们运用的一个极好的形式,他们驾轻就熟,淋漓酣畅地抒写社会,或歌唱,或描写,或叙述,无不尽情尽意。歌行体篇幅可长可短,能根据内容自由安排,不像律绝有句数的限制。初唐四杰,竞相写作,皆有佳品,初步形成一个具有个性的体系。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在盛唐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是唐朝最优秀的歌行之一,因此他也被人称为谪仙,这首诗的成熟,前无古人,一下子把歌行体掀向高潮,被人传唱,使歌行体一时成了被诗人竞相写的文体,涌现了一批歌行诗人大家,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桃花源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此后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等。唐朝歌行体的诗歌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它的文体最成熟,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诗人最多,流行最广泛,几乎所有的大家都投入到写歌行体的行列里。王勃细腻生动,骆宾王深沉大气,高适慷慨激昂,李白神奇博大,杜甫沉稳,王维清丽,姿态纷呈,各具特色,读来如饴在心。

七.歌行名称的解释

对歌行名称的定位,历史上说法很多,大多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惠洪说“古诗句法中得增辞语耳”,姜夔说“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胡震亨说“衍其事而歌者”。唯有胡说较合理。衍就是铺排,叙述。现在解释歌行为叙述诗,是合情合理的。试看唐诸大家的作品,那首不是叙事的?叙事是它主体,没有叙述就没有歌行。而律绝则讲究起承转合,声律,平仄等等。

八.歌行体的特点

1.以叙述为主,兼以描写,议论。一般都是一事一题,如《长恨歌》,叙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白居易的《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中间有意论有抒情,主要是叙述。元稹的《连昌宫词》則是通过一个老宫人的叙述,表现了连昌宫今昔变化,寄托了诗人兴衰变化的哀叹。歌行体没有拘束,诗人可以无拘无束,放开思路,如行云流水,如天马行空,可开可合,开合自然,所以在唐代宽松的政治条件下,一时歌者云集,一大批诗人竞相绽放才华,一大批优秀歌行体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2.两句为一小节,意思相连,相当律绝的起承,以后还可以接着这个意思继续写,把故事讲完,也可以宕开,写别的,如杜甫的《兵车行》,首句“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土不见咸阳桥。”就是连着写的。王维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青山,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是连着叙述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开头写道:卖炭翁,发薪烧炭南山中。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意思相连,描写卖炭翁形象。

3.隔句押韵,如杜甫《丽人行》人,匀,麟,唇,身,秦押平声韵。李白《长相思》安,寒,叹,端,澜,难,肝押平声韵。

4,篇幅可长可短,王维《桃源行》32句,白居易《长恨歌》120句,李白《蜀道难》48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有18句。篇幅的长短根据内容而定,没有一定的要求,不像格律诗那样字数句数都有严格限制,完全是一种自由体,不用咬文嚼字,不用讲究声律,随心所欲,心之所到,意之所随。

5.明白易懂,直抒胸臆,无遮无拦,没有典故,没有骈体,更没有艰涩的话语,晓畅淋漓,一泻千里,写者尽情,读者快意,如泣如诉,如老朋友互吐心曲。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惜。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黄昏。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里没有艰涩的语句,没有难懂的典故,更没有故作呻吟的佶屈鳌牙的词句,句句明白,字字通俗,凡是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读得懂,完全口语化,又有所提高,雅俗共赏,贤愚同好。白居易的《卖炭翁》更是明白如话,妇孺皆懂。这也是歌行体能广泛流行的原因。

     6.直接叙述,篇末点题,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尾点题,王维《桃源行》也是直接叙述,篇末点题,末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感慨无限,初始无意发现桃源,后来有意寻找,形成反差,令人回味。也有开篇发感慨,引起注意,末尾呼应,连成一气,气势恢弘,令人震撼。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下子由感慨而突兀出蜀道的难与上青天,气势逼人,末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自此如排山倒海之势一收,令人回思无穷,既感蜀道之难,又感人事之艰。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收笔了,在歌行的研究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只能算是一点学习心得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