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鲍鹏山讲述“孟子·人性与道德”——赵云
(2018-06-28 11:05:10)听鲍鹏山讲述“孟子·人性与道德”
11月21日下午,知名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主讲的“孟子·人性与道德”在民元里1号如期开讲,本次讲座也是国学讲堂今年的最后一讲。
在讲座中,鲍鹏山谈到,“人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孟子通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来解说“人性本善”这一命题,似乎并不能使人信服,人性之善恶争论了几千年,至今也无法形成定论。可见,“性善”只是一种价值认定,而非事实证明。
那么,孟子为何坚持人性本善?
鲍鹏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这是道德问题。而对很多人而言,相信好人有好报是他们做好人的原因,但这个信念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现实中好人无好报的例子绝不在少数。对此,孟子的解决方法就是:人性本善。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做好人即做自己;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不做好人就不足为人。
鲍鹏山表示,孟子还使用了类推论证等等方法,比如,用口有同味、耳有同听、目有同美来证明心有所同,而心之所同,就是义理,就是善。
那么,孟子真的没有证明人性本善吗?
鲍鹏山谈到,孟子在解说道德时,反躬自问,自己是否有完全不出于利益而只遵从道义做某件事?答案有,那么自己心中是有善的。再推己及人,每个人心中都是有善的,这就是孟子对人性本善的终极证明。
其实,孟子不是在证明“有没有”,而是在反问“信不信”。 鲍鹏山强调,价值的存在在于信念的存在,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善,那么这个善就是存在的。人性善不善不是问题,我们信不信才是问题,就像我们做好人是相信我们必须做好人一样。鲍鹏山说,孟子关于人性善的终极证明,是对于天道的证明,对于爱的证明。无论如何,他的证明给了我们相信自己的理由,相信爱的理由。
对于这位知名学者,江南心还做了特别采访哦~J:江南心B:鲍鹏山
J: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孟子·人性与道德”,为何最终选择这个主题?
B:选这个主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命题。关于人性问题,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性善”在中国的文化中是关于道德问题的一个基础。三字经的开头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要了解"人性善"。当然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中国的信仰到底要如何建立,在传统社会中国是一个没有全民宗教的国家,在没有全民宗教的国家中,道德基础是怎么建立的,这也是今天要有所了解的一个问题。
J:从一个教育者,到后来写书的作家,也做过讲师,这些不同的身份带给您的感悟是什么?
B:那么多身份谈不上,在我看来,主要的社会身份或是自我认同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大学里讲课,还是到处做讲座,都是在从事教育工作,选择的话题也是围绕文化、文学、教育3个方面,它们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都是相符的。大学的老师本来就担当社会讲座、文化传播的职责,另外,写书也是大学老师工作的一个方面。我现在做的,也是所有的大学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J:有人评论您的演讲风格幽默风趣、极具亲和力气,有人评论您的演讲风格犀利辛辣、又不乏细腻温情,为此您怎么看?
B:故事要讲的好,首先要讲清楚,还有故事背后蕴含的内涵要解释出来。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会讲出不同的风格。每个老师讲课都有自己的风格,这和他的个性、与讲的内容相关。比如讲文化的分析的时候,需要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这样一种温情,这是历史学者应有的一个基本态度,但谈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对现实问题也会有一些分析和批判,这也是一种价值上的担当。
J:您是如何定义“国学”的?它的现实意义何在?
B:国学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借用,我习惯讲中国传统文化。它实际上包含了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日常的生活的诸多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承载在哪里?承载在我们的经典中。国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问,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代表的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国学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只要中华民族在,国学就在。只要中华民族自身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如果还保留着,那么国学就会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