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动静阴阳”解读——郝庆雨
(2017-09-01 17:03:22)“太极”与“动静阴阳”解读
郝庆雨
在2017年6月29日上午山东省公务员面试中,第一题是这样的: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一句话:‘一动一静以时言,分阴分阳以位言。’结合工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动一静以时言,分阴分阳以位言。”想要明白这句话,则必须明白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动静”和“阴阳”。所以,这里首先应当从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说起。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太极图说》)
这是周濂溪夫子对于太极图的解说。欲明白阴阳与动静,则必须先了解太极,动静阴阳全由太极变化而来。正如《周易·系辞》中所说:“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简单的东西越原始,越原始的东西越真实。这个原原本本的东西,可以叫做“太极”也可以叫做“道”,或者“法性”,抑或“真如”。这个东西是一切自然万物的共通点,也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就是自然而然。所以,既然是共通的,它就一定没有形,没有任何条件,是绝对的,无限制的,看不见,摸不着,不可思,不可议。朱熹夫子对此有个解读,即《太极图说解》,他说:“无极而太极,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底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是什么呢?无极而太极。无极不是太极,但无极能太极,但两者又不是彼此之外。太极是无极的,它包罗一切相而无不在也,但它又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也就是说,太极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所以人的六根接触不到,不是人的见闻觉知所能感觉到的。既然感觉不到,为什么还要去追寻呢?因为它是宇宙原始的状态,也就是混沌。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本源,才是真正生命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意义的施发。天人合一,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宇宙的折射,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你自己的太极你自己运行,但规律是一样的,那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每个人的生命又是不一样的。但人对于太极这个问题又不能无动于衷,可又无法去缘觉到。其实这里从另一角度是很好理解的。太极无形,则无形不是太极。这如同圣人无我,其实无不是我,即以百姓众生为我。所以,太极虽然缘觉不到,但世间一切法,都是太极自然流露之表现也。所以,这就需要从表现形式上用力。前者为本体,后者为功夫。须从本体处着眼,并从功夫处着手。太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是动是静,是阴是阳。动静阴阳又能生万物,即生生不息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可以放在太极这个最彻底的本体上说,也可以放在人心上说,其理是圆融的,是无碍的。
既然这个本体无法捉摸,那么就必须从其外延探寻,从其显要的表现中深究一二。所以周敦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首先,动静全由太极中生发,是太极的两种不同状态;其次,动静是对立的,但是统一中的对立,对立中的统一,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阴阳全由太极动静变化中来,太极动而生阳,太极静而生阴。动静是对立,并非太极,但由太极而来。譬如一切善恶,皆由人心本性中来。但本性中有个开明晦隐,故心有善恶之别,唯善能达本性。但有个为善的念头,已非本来面目了。但这一步实在难以捉摸,故为善去恶是格物也。格其恶,存其善,则直接本性。从本性中出发,遇见一切都是自然流露。所以,动与静,是太极不同时机所发的不同状态,而不同状态则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或阴或阳。阳明先生说:“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所以,阳明先生既从本体上说,又从表现形式上说,又从功夫上说,真的是三而一,一而三。
所以朱熹夫子说:“诚者,圣人之本,物之始终,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诚,是从人处所映射出的天理,是人的本然状态。动,是诚之通,是诚的自然显现,所以是为善。静,是诚的本然状态,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所以成之则为本性。《中庸》上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大概就是静;自明诚,大概就是动。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皆归于一。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自明诚,就是反者道之动。这是动的状态,是真动。憨山大师说:“反者道之体也。谓道体虚无至静,为群动之主。世人只知动之为动,而不知动处即静。”返回去,是从表现形式处回去,例如为善去恶。只有这样才是修行,才能到达真善处。所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两者相辅相成。博学于文即是自诚明,是从本体处直接出发,本体不动,自然流露,放出去,处处指归,所以是太极之静。约之以礼即是自明诚,是本性晦隐,从有形处着手,有意为善去恶,收回来,直指本心,所以是太极之动。所以,我们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一门深入,尝试熏修,求得一个不变不动的本心,定在本心上,则见一切相皆知诸法实相。佛家谓之“达众生相”,这就是静。但不管是自明诚还是自诚明,其最终皆指归于诚,所以,动极而静,静极而动。从表现入本体,到本体则又遇种种境缘,其实一切皆本体变化中来,故二者又是互相转化的。朱熹夫子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而静,静而动,辟阖往来,更无休息。”从本体上出发,能量是无限的,所以运转不息,所以自强不息也。自强不息,息者不强。所以朱熹夫子说:“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若从欲望中出发,则能量极为有限,则并非自强也。本体之不同时机,方生化出动静来。朱熹夫子说:“动静者,所乘之机也。”所以,动静是一体的,是本体的第一层外化,但不同时,故以时言。
从动静变化,则生发出本体的第二层外化,即阴阳。即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正因为不同时,所以不同位。在阴位,行阴事;在阳位,行阳事。但无论是阴位还是阳位,都不可忘记那个本体,在宇宙则为太极,在人则为诚。《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大概太极即是形而上,阴阳即是形而下。在形而下中去做,必定有个形而上的理在其间贯穿。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日常生活一切皆是天理,此外更复何寻!但生活中的条目职责,该有个分别,这是伦,是位。例如君臣,君为阳,臣为阴。如夫妇,夫为阳,妇为阴。又如一人多位,于其父母,则父母为阳,自己为阴;于其子女,则子女为阴,自己为阳。又如天地,在天为阳,在地为阴。又如行事,在主为阳,在主为阴。但皆须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从表面上说,这是秩序,从内蕴上说,这是位育。《中庸》上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以,各司其职的前提是至诚,至诚则能尽性,尽性则知命。尽性知命,是通达世间一切法,则与天地同参,天人合一即由此而来。
不管是阴阳还是动静,都是本于一体的,那就是太极。太极又可以称之为天理,也可以称之为良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会有不同的情形和位置,但本于一,就是有一颗至诚之心,于此之秩序,方能有其正面的作用。所以《中庸》上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以徼幸。”富贵贫贱,皆有前缘。但当今须其素位而行。印光法师说:“行乎者,优游自得,合道与义之谓也。素贫贱行乎贫贱者,非但一向贫贱者为然。即一向富贵之人,忽而遇祸,顿成贫贱,固当退一步想,作从来未得富贵之想,则其心固洒落解脱,绝无忧戚怨尤之念。则此遇祸贫贱,尚为玉成人之利器良导,知富贵贫贱,皆属宿业现缘所致。而业由心造,亦由心灭。”素,作现在解,并非一向。因为心在道上,止于至善,则外部一切,以诚心待之,能上能下,能左能右,无可无不可。一切皆是内心显现,但各行其位,正己而不求诸人,当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正位,素位而行,方能阴阳协调,运转不息。
所以,“一动一静以时言,分阴分阳以位言。”不管是时,还是位,都应时刻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太极,就是自然本性。时,是这个本体的状态;位,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应当分工明细,各司其职,居易俟命。如何居易俟命?不起贪着诸欲想,慎独而恭谨,这就直达本心,直接太极。所以,从体用关系上说,太极是体,阴阳是用。从体起用,道大五方。运转不息,始终如一。这就是自然本然的状态。
2017年6月30日
偶笔于临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