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中央民族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课复习重点

(2020-01-03 10:44:49)
标签:

考研

民大

中央民族大学

重点

日语语言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29 科目名称:日语基础

I.考查目标

本科目考试旨在考查考生有关日语语言学、日语实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日语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两方面内容:

一、日语语言学:主要包括日语语言知识,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语言技能:主要包括日语文章的阅读理解,日汉、汉日互译,写作。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语言学基础知识为 25

2)日语文章的阅读理解为 30

3)日汉、汉日翻译为 50

4)写作为 45

四、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 1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25

2)单项选择题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3)日汉、汉日翻译 2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4)作文 1 大题,共 45

.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日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考查目标】

正确理解日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日语语音

1) 入门基础知识

2) 日语的音节和音拍(莫拉)

3) 日语的韵律

4) 日语的语流音变

二、日语文字标记

1) 平假名、片假名

2) 罗马字

3) 日语中的汉字4) 日语文字书写系统

5) 日语的标点与书写格式

6) 日语文字标记系统的特征

三、日语词汇

1) 词和词汇

2) 日语词汇的类别

3) 日语的词汇系统

4) 日语词的构成

5) 日语词的语感

6) 日语辞书

四、日语语义

1) 语言符号和语义

2) 语义的分类

3) 语义的聚合

4) 语义的组合

5) 语义的变化

五、日语语法

1) 日语的词类

2) 日语的格与句子成分

3) 日语的态

4) 日语的体与时

5) 日语的情态

6) 日语的复句与接续

六、日语语篇

1) 语篇的界说及相关问题

2)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3) 日语语篇的信息组织

4) 日语语篇的视点

5) 日语的引用与引述

七、日语语体

1) 语体与语境

2) 日语语体与语篇类型

3) 日语的口语体与书面语体

4) 日语的简体与敬体

5) 日语的敬语与得体表达

第二部分:阅读

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还应能读懂与日语专业有关

的文献、资料等。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3)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4)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5)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6)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7)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8)区分论点和论据;

9)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和古日语的读解能力。

第三部分:翻译

该部分考试主要测试应试者基础翻译能力。考试范围包括考生入学应具备的日语词汇量、

语法知识以及与汉日翻译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 10,000 个以上日语认知词汇。

2)掌握日语语法及日语口语和各种日语文体的表达习惯。

3)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和古日语的读解能力。

4)能够翻译一般难度的汉语和日语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译文通顺,基本忠实于

原文,并能够准确反映原文的事实和细节。

第四部分:写作

考生应能书写不同类型的日语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摘要、报告等,

以及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写作时,考生应能:

1)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

2)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

3)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

4)根据写作目的,恰当选用语言进行表达。

. 参考书目

1、《日语概论》翟东娜 潘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日本语言》徐一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标准日语语法》顾明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新编日译汉教程》陈岩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5、《日本语句型词典》徐一平 外研社 2013

6、《日语论文写作—方法与实践》于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3 科目名称:日本文化

I.考查目标

日本语言文化专业综合基础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日本

文化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等专业基础知识;考察是否对中日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文化形态

以及日本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变迁规律和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多重结构形成的影响等问题

具有一定的了解;考察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识、意愿和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文化学理论为 20 分;日本文化史知识为 70 分;中日文化交流史为 6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简答题 5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论述题 2 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

.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文化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3.文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4.区域文化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第二部分:日本文化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1. 日本文化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意义。

2. 日本文化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及代表性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

3. 东亚区域文化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4. 中日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及现状。9

第三部分:日本文化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础知识。

1.日本文化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分期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特点。

2.日本文化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典籍。

3.汉字、中国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对日本文化形成的影响。

4.中国区域文化对日本文化形成的影响。

  

2021专业课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下面易研老师以经常考察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为例,来讲解标准的答题思路。

   (一) 名词解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我们的考研专业课对每个科目都收集了重点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ƒ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A”。

    第一,什么是A(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A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A5点内涵。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专业课资深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 字为佳。如果是A4 的纸,以5-8 行为佳。

    (二) 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我们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A就是B”。(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A的定义。

   第二,B的定义。

   第三,总结:AB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 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 点,每条150-200字。

    ƒ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

    例如“简答A的职能。

    第一,A的定义。(不能缺少)

    第二,A3大职能。(主体部分)

    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 为佳,时间为15-20 分钟。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然后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必要性,罗列要点,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ƒ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方法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紧扣理论。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 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论述题字数在1500 左右。用时为25-30 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这是主要的部分)

    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我们有各专业案例分析库,可以供考生练习答题。

    【资深名师总结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甚至140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我们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学员专业课单科曾创下150满分奇迹的原因!更多问题请联系易研教育袁老师QQ:13394921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