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治疗曼陀罗工作坊

标签:
绘画艺术治疗 |
分类: 绘画治疗 |
如果你还不了解曼陀罗
那一定要来
这一场
国内绘画艺术治疗第一人带领的曼陀罗工作坊
如果你对曼陀罗充满兴趣
那一定要来
这一场
最符合曼陀罗精神的曼陀罗工作坊
如果你已经画了曼陀罗
那一定要来
这一场
让你走得更远的曼陀罗工作坊
曼陀罗或者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manda意为“心髓”、“本质”的,而la则意为“得”,因此,曼陀罗一词即意谓着“获得本质”。曼陀罗也是佛教术语,指为修法而设的坛城以及随身携带的唐卡,是修行的蓝图。
而曼陀罗疗法在当代心理学界的兴起,还要从神秘主义心理学家荣格谈起:
38岁时,荣格遭遇了生命的瓶颈期,于是他辞去教职,全心专注于内在的探索。每一天,他都将自己的梦境、思想及所绘的图画加以记录,并顺着内在的冲动,在日记中描绘出各图案。他发现,到了后来,自己经常会有意无意地不断画出各种圆形的图案。甚至有一次,当他在自己的绘画中画出一个破碎的圆后不久,就得到了某个亲人去世的消息。
随着不断地统计和练习,荣格总结出了各种不同图案所代表的含义和预知性。如同梦境会反映我们的潜意识一样,曼陀罗彩绘也同样地传达了,我们潜意识的状态,以及人类自身可能预知未来的潜能。荣格还发现,他所绘的各种图形都源于一个宇宙间最基本的图形,那就是——圆。
曼陀罗这种圆形结构并非佛教独有,在旧石器时代的就已被发现类似的图案,并且在各古文明的神话、部落传说,原始艺术中都有发现,它是人类古老的心理结构的象征,代表人类普遍的心理结构。荣格以后,曼陀罗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
孟沛欣博士作为国内艺术治疗第一人,近20年的艺术治疗研究、临床与教学中,一直涉及曼陀罗绘画,可以说孟沛欣博士对曼陀罗绘画的研究与实践近20年。同时,深入钻研佛学、藏传佛教曼陀罗、视知觉、艺术心理学,结合独创并实践已久的整合艺术治疗方法,研发出整合艺术治疗曼陀罗系列工作坊。
一直以团拜工作坊的形式帮助无数老学员自我探索与成长,其中多位学员坚持绘制曼陀罗多年,每天一幅,已累计上千幅,生活中的早年创伤、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事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整体生命状态得到质的改善。今年,孟老师说曼陀罗的福藏已经开启,正式将曼陀罗工作坊对所有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