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篇》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注释】
恶:厌恶。
其终也已:终其一生也就这样了。
【译文】
孔子说:“年到四十还被人厌恶,那么终生也就这样了。”
【学而思】
“年四十而见恶焉”与“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子罕篇》9.23)不同,前者是不修德行,后者是名声不显,两章不可混为一谈。
【别解】
恶:同“[wù]”,异体字“、惡(恶)、”,《集韵》即恶也。《说文解字》:,相毀也。
其终也已:“终”指终止,道之不行。
【译文】
孔子说:“年到四十还被人谗毁,我的道被终止了。”
【学而思】
不论孔子是说别人,还是说自己,此解都不妥。孔门的思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篇》18.7),孔子不可能认为一个人四十岁还被人诋毁,道就终止了。
【知识扩展】
清·俞樾《群经评议》上说:“此章之旨,自来失之。窃谓本章乃孔子之自叹也。”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说,将欲以尼谿[x]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译文】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可不再问起有关礼的问题了。
注:晏婴所说儒者,是孔子所说小人儒。
俞樾评议此事说:“乃是景公欲用之,是亦行道之兆也,乃为晏婴所谗毁而止,道之不行,于此征之矣,故发此叹而。《阳货》一篇终以孔子此言,正见群小专姿,圣道不行,非无意也。其下《微子》篇所记,皆仁人失所,及岩野隐沦之士,亦由此语发其端矣。”
程树德《论语集释》评论:“《集解》《集注》于此章皆作对人言,不知所指,俞氏改为对己言,说虽创而实有依据,盖即‘甚矣!吾衰矣’之意,较旧说为胜。”
钱穆《论语新解》引俞樾此说,又评论“然孔子自叹,不当用见恶字,当以前说为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