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注释】
侍于君子:侍奉君子。前提是侍奉的人是君子而不是小人。朱熹《论语集注》:“君子,有德位之通称。”
愆:过失,错误。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没与你谈话,或没询问你问题,你乱插话,这是过于急躁,急于表现自己。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与你说话,问你问题,你却心存顾虑不说了,这是隐瞒实情,是不坦诚,不直率。不能直道事人。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能察言观色,不分地方,不分场合,随随便便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没有识别能力,盲目,不尊重的表现,不能做到知己知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1.16)
瞽:本义为瞎眼,指没有识别能力,盲目。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子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不该发言的时候就发言,这是急躁;该发言的时候不发言,这是隐瞒;不能察言观色而冒然讲话,这是盲目。”
【学而思】
参读: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15.8)
【知识扩展】
《荀子·劝学篇》曰:“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译文】所以还不能与他谈论却谈了,叫做浮躁;应该同他谈论却不谈,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而谈,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而是谨慎地对待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