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注释】
禄:爵禄赏罚等权利,指国家权柄。
公室:鲁国国君。
逮:到,及。
【译文】
孔子说:“鲁国国君失去国家权柄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学而思】
承接上章“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三桓执掌鲁国权柄已经四世,孔子暗示三桓的权柄已经落到季氏家臣阳虎的身上。
权力不断下移也并非坏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当权力从君主一层层下移到人民手中,新中国才实现了人人平等。当然,人民当家做主之后,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不断提升治理国家的经验。
【知识扩展】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译文】若是子孙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君子的遗风(家风),影响五代以后会断绝;小人的遗风(遗产),五代以后就会断绝(子孙坐享其成、不思进取,遗产被子孙挥霍光)。
《资治通鉴·隋纪四·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初,高祖与独孤后甚相爱重,誓无异生之子,尝谓群臣曰:“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帝又惩周室诸王微弱,故使诸子分据大镇,专制方面,权侔帝室。及其晚节,父子兄弟迭相猜忌,王子皆不以寿终。
【译文】当初,文帝和独孤皇后相互之间非常敬爱尊重,他发誓不要有别的姬妾生的儿子,曾对群臣说:“前代的皇帝对所宠幸的姬妾极为溺爱,出现了嫡子、庶子之争,也就有了废立之举,有的因此而亡国。我没有别的姬妾,五个儿子是同一个母亲,可以说是真正的兄弟,难道会有这种忧虑吗?”文帝又鉴于北周皇室诸王势力微弱,就让几个儿子分别据守重镇,专门独挡一面,诸王的权力与皇帝相等。到了文帝晚年,父子兄弟纷纷互相猜疑防备,五个儿子都未能寿终正寝。
臣光曰:昔辛伯谂[shn]周桓公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嬖子配嫡,大都偶国,乱之本也。”人主诚能慎此四者,乱何自生哉!隋高祖徒知嫡庶之多争,孤弱之易摇,曾不知势钧位逼,虽同产至亲,不能无相倾夺。考诸辛伯之言,得其一而失其三乎!
【译文】臣司马光曰:从前辛伯劝告周桓公说:“内宠姬妾地位与皇后相等;外宠重臣与皇帝一样也可发号施令;庶子与嫡子相匹敌;大的都城与国家的势力相匹敌。这都是动乱的根本原因。”作为人主如果真能在这四方面慎重从事,动乱怎么能自动发生呢?隋文帝只知嫡、庶之分容易出现纷争,皇室的地位孤立微弱容易动摇,却不懂得诸王的势力与皇帝势均力敌就会危逼皇位。虽然一母至亲骨肉,也不能免于相互倾轧夺权。考察辛伯的这些话,文帝只吸取了一点而丢掉了另外三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