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宪问篇》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2023-12-01 08:20:31)
标签:

国学

教育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

14.16 子路曰:“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篇》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了公子纠,召忽自*,管仲却没有死。管仲不能算是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会盟各诸侯国,不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管仲的能力。这是管仲所行的仁,这是管仲所行的仁。”

【学而思】

儒家追求内圣外王, “内圣”是修身,“外王”是治国安民,实行仁道。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是指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政策上实行“尊王攘夷”,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被推举为盟主,依靠的不是武力,发动战争是为了维护正义,匡正天下秩序。这是管仲对外实施的王道,管仲虽然自身没有达到“内圣”,对外却做到了“外王”,所以孔子说“如其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虽然管仲有一些小缺点,但能造福百姓,也是行仁。

参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篇》3.2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篇》6.30)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篇》19.11

【知识扩展】

尊王攘夷: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齐国任用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侵夺诸夷土地的战争而大获赞赏,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